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被操控的民主

文中指出,我們所以為的民意是被操控的,是可以被訂做的。我們的民意,看似是由大眾各抒己見的產物,每個人表達對公共事務的意見,政府再根據民意調整政策。但我們的懶惰,造就了我們的盲從和無知。有心人士為了特定目的會委託寫手發表各種評論,引導大眾的民意風向,使閱聽人誤以為民意風向是導向某一方。
大多數人習慣參考他人意見,進而形成自身的意見。正是這一點,我們被利用。少有人是極度偏向某一方,大多數人都持觀望態度:大家支持哪一方我就支持哪一方。因此,寫手們可以以看似中立事實上卻極度偏頗的文章來引導月聽人支持某項意見。
以外交官輕生一事為例,大多數人在聽到我國駐日大使館對旅日國民的情形不聞不問時不是先質疑消息的可信度,而是以非理性的方式加以批判。大眾一面倒的撻伐駐日大使館的無能,卻在事後才發現是中國網民刻意操縱下的傑作。要是無人追求真相,豈非使大眾蒙在鼓裡而不自知,大使們豈非要背負無能的汙名?或許,能追求真相並對一件事抱持著小心求證的態度才是能不受人工民意影響的方法

1001課堂回覆

講真話是公民美德?國家存續(壯大)之道在於不行正義?
說出真相/真話、描述事實一直都是公民所追求的目標,因為真相的闡釋可以允許公民看清正義之所在。本文中,克里昂與戴奧多都斯所說,都是打著國家存續/壯大之名,而闡釋他們所認為的真實,但兩者所說的真實背後,只是以不同的角度詮釋事實。但兩者是否所說的都是符合真實是有疑慮的,如同戴奧多都斯自己也承認「主張凶惡政策者必須說謊取得人民同情,有好意見者為了取得人民信任也要說謊」的奇怪現象存在在雅典。的確,講真話是公民美德在於,因為真話難以探求,使得講真話成為值得追求的美德。

克里昂與戴奧多都斯所說,核心目標皆是為了利益,為符合公民利益、符合雅典利益,顯見國家與正義間的衝突。所謂正義即是對利的詮釋,利國則正義,就是真相。若今天正義/真相擋了國家存續/壯大的路,從為國的角度出發,正義/真相則變得微不足道;若今天正義/真相與無關利益,則無討論的空間。但這並非代表合理化不行正義等必要之惡之舉以成就國家。價值形塑使得眾人凝聚成國家(民主形塑雅典),並建立制度以強化國家之存續;然過度渲染國家強大存亡的重要,而背叛立國價值,則反而傷及國家利益(雅典無法取信其他城邦)。

1001課堂回覆

講真話是公民美德?國家存續(壯大)之道在於不行正義?

       真相固然是公民所努力追求的,進一步說我們期待透過真相去追求正義——我們認為的正義.然而這世上並沒有絕對的正義,即如克里昂和戴奧多都斯的辯論,比起美德和良善,更打動雅典公民的是雅典的利益,也就是說,對雅典有利的便為正義,便是真相.於是一些意見代表們便會告訴公民他所將要做的一切是對國家有利的最佳的選擇(當然結果是未知的,這些決定是有利於國家或者他個人或者兼而有之也是無法預測).所以面對世上如此多的真假,唯一可靠的只有自己的腦筋.

       以上,講真話是公民美德?公民是否具有判斷真假、選擇真相的能力都是不得而知的,如何得知是否講真話,因為公民們通常也總是會聽從某幾個意見領袖,他們的意見往往是被代表的——因為公民害怕負責任,不願意負責任,他們知道他們自身或許有常識的不足,或許有資訊的不完備,亦或許是惰於思考的.於是他們選擇聽起來光榮、勇敢、正義的言辭,他們選擇看起來大多數人認同的決定.所以彌羅斯人不讓公民參與會議,以避免他們被羅馬人說服——可見公民是否是堅定的想要反抗?他們真的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反抗嗎?他們知道與雅典的戰爭意味著什麼嗎?所以彌羅斯人告訴公民他們為了自由而戰,為了正義而戰,得神的庇佑,得斯巴達的援助,必將勝利.

真假之分如何可能?何以重要?或以上皆非


1001課程回覆


講真話是公民美德?國家存續(壯大)之道在於不行正義?
  1. 我將這週的題材和題目認定為探討「真實」和「正義」是否永遠都是值得我們實踐的定理,文本中的立場認為若「真實」和「正義」會危損國家利益,那麼其就能「暫時」被輕視,因此這取決於如何看待國家的重要性,也就是說,若你認為維護國家的利益、存續,甚至壯大是優先於維護「真實」和「正義」,那麼就如同文本所述,「真實」和「正義」就不再變得那麼優先,甚至是不再那麼必須。
  2. 國家的存續無法和這兩者共存榮的舉例在文本中已經做了相當完整的舉例(當然不是說國家完全無法和這兩者共存,而是說在現實中會遇到這兩者無法和國家共存的情況),因此不再贅述,那麼,爭端就會變成「到底是國家重要,還是價值重要?」,我認為毋須將此是為二選一的題目,雖說我認為維持一個體系的安定固然重要,但若是價值偏差也會落入如那些我們現今看來殘忍的迫害中,而若我們選擇一昧將價值擺在首要位置,集體利益受到損害,甚至造成國難也是不無可能,我認為應該將此視為是以什麼做為誰的根本去探討,例如「政體就是國家價值的集體展現」這句話,必須要有價值才能維繫國家的組成,而價值同時也是因為被視為是集體的目標而被努力實踐,例如制定憲法,建立集體的價值組成一個團體也是一個常態,雖然這裡也會出現一個衍伸需要探討的問題就是「我們能不能自由得憑藉我們的意願選擇加入群體?」,甚至這裡可以更聚焦在加入「國家」這個擁有力量的團體中能不能自由抉擇。

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教室更換

  • 獲學校通知,下週起,上課教室改為B404,請同學勉力準時出席,若逾08:15,請勿進入教室,謝謝合作。

2018年9月22日 星期六

教育目標的解讀


 THE ZEN OF EDUCATION,意即教育的禪宗,從以前到現在,我們似乎從未去做過這樣的思考。有記憶以來,教育一直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去思考並質疑他所存在的目的似乎是毫無意義,然而透過這段演講,我們能夠窺視這個問題的核心所在,從頭開始好好想想,接受教育,這樣的行為到底帶來了什麼不可或缺的收穫,使我們肯花費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時間在上面,又不曾質疑過最基本的問題:為什麼?

1.[The game is over. You are already won.]:就世俗的觀點來看,剛進入大學的你就像是一顆未經研磨的原石,能否在未來發光發熱取決於在學時期的努力學習。進入芝加哥大學的學生,毫無疑問的,具有較其他同齡層的學生更為優秀的能力,在擁有厚實的基礎下接受名校的栽培,似乎是成功最直接的捷徑。但教授卻能夠一語斷定,遊戲結束,你們已經贏了。錄取本身創造了一個必然的結果­。這段話看似在恭喜學生們已手握通往美好人生的車票,卻又彷彿在諷刺現代社會注重學歷勝過於能力的扭曲價值。

2.[There is no strong relation between what you study and your occupation]:根據研究顯示,你在大學所學和未來的職業並沒有太大的相關性,醫學系的學生未來也能從事律師職業,法律系的學生也可能在金融機構就職。當我們談論成功時,一般所指的是在職場上的飛黃騰達,也就是事業上的成功。既然大學的教育並不會影響未來的職業,那就代表,想要成功,大學教育並不是不可或缺的

3.[There are no aims of education. The aim is education.]:教育本身沒有目標,其目標就是教育本身。前後具都同時出現了教育及目標,在我看來,目標,是使上文能脫離矛盾的關鍵差異。如同教授在前幾段所說的(education is not a thing of which aims can be predicated. It has no aim other than itself.教育並非完全沒有目標,而是沒有“明確的目標”。如前文所說,教育並不能帶來任何無法取代的好處,接受教育本身,就是教育的唯一價值。

最後,我有個疑問:為何教授要在入學典禮這種場合,對著台下的大學新生談論著這個似乎是在模糊其未來求學目標,並給出了怠惰的合理藉口的議題呢?對大學生來說,這種超脫世俗的觀點太過難以理解且不切實際,我想,整段演講當中,恐怕只有確定未來的成功是他們唯一在乎的吧。

2018年9月16日 星期日

以歷史及人文主義論文中所提之教育意涵

作者在文中提到, “there is no instrumental reason to get an education,” 並指出接受教育的原因爲因為受過教育比沒受過好” (it is better to be educated than not to be)   以此論點為基礎, 進一步提出了教育的目標及原因就是教育本身, 並反駁常見的教育是為了提供在快速改變中生存的技巧等說法。 我十分贊同作者此一言論, 並以下列觀點試論之。
以教育是為了提供終身學習的技巧與培養基本能力作論述, 則從歷史觀點來看, 此說法相當脆弱 - 人類知識與能力的持續進步是單一個人無法比擬的 : 舉中古歐洲教育體系來說, 當時認為七藝是達成全人博雅境界的基石, 是作為一位理想公民必備的技能。 但在今日, 七藝似乎並非是一位新時代地球公民須具備的基本素養 - 此一例子呼應了作者所言 “skills change too”   人類思想與價值觀是會改變的, 而隨著人類不斷進步, 適應社會所需的能力也會隨之變化, 像古代的天文及音樂被視為基本素養一樣。 教育的目標應該是讓人在生活中對日常事物能去享受, 去感知, 去思考, 去發掘。讓中古早期的大學與當時其他歐洲教會學校不同的點在於它是獨立的 - 它不受教會或皇帝或國王的意識形態所干預。 同樣的, 受教育的人應該是對當下”, 而非未來, 進行定義, 理解, 並在這個過程中萌生屬於自己”, 而非他人的體驗。 這種引發人以自己的能力去探索並拓展對當下生活體驗的過程, 便是教育的唯一目的, 而受教育的唯一用途就是為了這個目的。 E.M. 福斯特所言, 人文主義的四個特徵好奇心, 自由思想, 對品味的信念, 及對人類的信念” (curiosity, a free mind, belief in good taste, and belief in the human race), 教育不過是在人類不斷進步中照亮他們的光, 並不代表摸黑就無法前進, 並不代表沒有品味, 沒有對生活的了解, 沒有作為人的本質便不能夠生存。 

論大學教育

從大量的數據來看,許多芝加哥大學校友畢業後並沒有從事本科工作,那這樣為什麼還要念大學呢?因為大學教育並非僅是為了專業學科的訓練,更多的是一生受用的一般技能。
知識是永遠都在改變的,教育若只是在於專業知識那便永遠無法達成更沒有目標,所以我們要的是一個正確的思考方式和學習心態,因為那才是永恆不變的。

進入大學,四年時間要如何運用完全取決於自己,大學的自由也是一種教育,可以只專於領域專業或成績分數,也可以用多元豐富的學習機會填充自己,讓自己嘗試一切不可能。無論選擇什麼,都能讓你順利地從大學畢業,但你獲得的東西卻能影響一生。

論教育本質

按照作者的說法,教育會沒有幫助,是因為我們預期要透過教育從中有所得,但是未來是會一直不斷的改變,我們所預期未來要從教育而得的產物,屆時亦會因為到了未來來臨時而有變動。

然這個變動的未來,乃源於對舊事物的不滿意而想要取代之,所以教育要有幫助,作者認為教育應是讓我們具備想像、預示未來的這些新產物的習慣培養,使我們習慣具象化這些想法,使有能力去翻轉這些點子而得以用宏觀、超脫的角度看待。

但假設教育的本質,是真的可訓練我們培養出具備想像、預示未來的這些新產物的思考習慣。要如何確認經過四年大學教育養成,培養出的是幫助我們想像、預示未來的思考?
會不會我們以為四年後自己具備的預示未來思考習慣,只是作者原先說的大學教育的附帶中階技能(例如分辨批判思考與預示未來的思考的界線為何)?


知識與學習

作者在文章中談到,進入有聲望的大學,並不代表能在大學畢業後保證成功;在大學所學習的科目,也未必和未來的工作相關,即使是那些看似專業的科系。然而,大學教育仍然有它的價值。大學並不是單純教授知識的地方,因為知識是與時俱進的,如果在畢業後沒有提升,很容易就被淘汰了。
作者認為,大學的學習知識的過程,重於知識本身。學生在大學時,可以養成思考的能力,不斷更新自己的思緒;挑戰自我,不只活在舒適圈中,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大學教育的價值,取決於個人,學生願意付出多少心力在學習這件事本身,也就能在畢業後帶走多少能力。
然而,名校和普通大學對於學生的學習與未來是否真的有差異呢?

2018年9月15日 星期六

論教育目標

  1. 我們究竟為何要讀大學?為了學習新知識還是培養專業技巧?大學教育的目標是什麼?多數學生認為讀大學能讓他們在未來得到更好的工作,但根據本文中的校友分析數據,大學的教育跟未來的工作並沒有直接的關聯性。此外,作者在文中提到我們不該想要透過教育去得到某些東西或者用於現在的事物,但這不就與我們從小學習要「學以致用」的思想矛盾?
  2. 作者認為教育的目標不是為了獲得成就,而是養成我們持續學習的態度,大學教育目的並非只是傳授知識,它提供了多元的學習機會,不單單是學業上的,然而這些機會必須由我們主動去爭取,就如同文中所說的,我們不該是巢中等待被餵食的小鳥。


論教育目標

作者依據校友分析數據認為:大部分大學生在校的專業科目並沒有和將來的工作有關聯,且在校成績也和當前收入無關連,因此不管在校所學是甚麼科系,都可以接受任何工作,那在這四年大學教育中似乎不存在所謂的目標。
但作者提及最基本的技能,批判性思維、分析推理、終身學習、獨立思想和寫作技巧,這些是讀大學的人繼續沿用練習的技巧,使這些技巧更加成熟,這些基本技巧也能幫助學生真正運用在職場上面。
那讓學生練習如何正確運用這些基本技巧算不算大學教育的另類目的呢?

本課程發文規則

各位同學好:
這門課每週的進度都呈現在授課大綱上頭,並且註明講解的是哪個文本的哪部份篇章,請同學在上課前至雲端文本資料夾中下載對應的文件閱讀,並且踴躍貼文,部落格的貼文注意事項如下。
  1. 即便日後授課進度有延期,每週的閱讀、貼文進度依然遵循授課大綱上的安排。
  2. 貼文:部落格設置的用意不是作為大家的閱讀筆記本,而是在閱讀、沉澱後,把你腦中操練的思想運動呈現出來,發文策略可練習回應每週文本定錨的「問題」,也鼓勵大家提出你認為值得討論、交流的問題。
  3. 貼文的質量是評量同學們學習表現的重要指標,字數不限,但請無需敷衍搪塞!
  4. 發文期限:上課前一天(週日)下午六點前。
  5. 請在每篇文章標籤你的中文全名。
  6. 鼓勵同學利用「留言」功能,與同儕交流,為這門課的討論提供貢獻。
  7. 發文者請隨時做好上台分享貼文的準備。
第一週在授課大綱上並沒有指定文本,但是前些天老師有貼文分享一篇文章,因此請以本篇文章做為下週的課前準備!如有貼文請在週日下午六點前發布。

加油!

助教 千萍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文章分享

文章分享,請同學細讀,並提出可供討論的論題或評論:The Zen of Education (2003, Andrew Abbott)

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授課進度

週次 Wk日期 Date課程內容 Content備註 Note
1
9/10課程概述與進度說明:言詞如何創造、顛覆或鞏固政治秩序?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0B1VJmnkVGIyCX0h1dHJKc1NrVkE?usp=sharing
  
2
9/17學習方法心得分享  
3
9/24中秋節放假  
4
10/1講真話是公民美德?國家存續(壯大)之道在於不行正義?
Thucydides,《伯羅奔尼撒戰爭史》(History of Peloponnesian War
第三卷第三章:關於密提林的辯論(The Mytilenian Debate)
第五卷第七章:彌羅斯人的辯論(The Melian Dialogue)
  
5
10/8蘇格拉底之死與我們何干?
Plato,《申辯篇》(Apology)。
  
6
10/15哲學家國王是夢話?
Plato,《王制篇》(Repubic),第七卷。
  
7
10/22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Aristotle,《政治學》(Politics),第一卷第一、二章;第四卷第一、二、三、十一章。
  
8
10/29現代君主聳聳肩,道德擺一邊?
N. Machiavelli,《君主論》(The Prince),第十二-二三章。
  
9
11/5期中考  
10
11/12什麼是利維坦?從何而生?
Thomas Hobbes,《利維坦》(Leviathan),第十三、十七章。
  
11
11/19為什麼保護財產是成立政府的目的?對無產者而言,政府仍是必要的?
John Locke,《政府論次講》(Second Treatise of Government),第七-十一章。
  
12
11/26什麼是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Laws)?如何認識之?
Montesquieu,《論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Laws),第一章第三節;第二章第一、二節;第三章第一~三節;第四章第一、五節;第五章第一~七節;第八章第二~四、十六節;第十一章第三~六、十二~十五節;第十九章第二十七節。
  
13
12/3什麼是人民(誰是締結社會契約的主體)?這項契約產出什麼利益?誰是最大獲利者和受害者?
J-J Rousseau,《社會契約論》(The Social Contract),第二卷第八-十一章。
  
14
12/10為什麼民主政體必定產生多數暴政?如何遏制多數暴政?
Alex de Tocqueville,《民主在美國》(Democracy in America),第二部分,第七、八章。
  
15
12/17共產行不行?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第一、二章。(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mia-chinese-marx-184002f-cwd.htm
  
16
12/24放假  
17
12/31放假  
18
1/7期末考  
五、考評及成績核算方式 Grading
配分項目 Items次數 Times配分比率 Percentage配分標準說明 Grading Description
出席30%隨堂點名三次未到,本項成績為零分。
平時作業40%
期末考30%
配分比率加總100%
六、授課教師課業輔導時間和聯絡方式 Office Hours And Contact Info
●課業輔導時間 Office Hour
週一10:10-12:00
●聯絡方式 Contact Info
研究室地點 Office:D632EMAIL:juichung@scu.edu.tw
聯絡電話 Tel:28819471 ext.6280其他 Others:
七、教學助理聯絡方式 TA’s Contact Info
教學助理姓名 Name連絡電話 TelEMAIL其他 Others
劉千萍nadia86082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