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ZEN OF EDUCATION,意即教育的禪宗,從以前到現在,我們似乎從未去做過這樣的思考。有記憶以來,教育一直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去思考並質疑他所存在的目的似乎是毫無意義,然而透過這段演講,我們能夠窺視這個問題的核心所在,從頭開始好好想想,接受教育,這樣的行為到底帶來了什麼不可或缺的收穫,使我們肯花費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時間在上面,又不曾質疑過最基本的問題:為什麼?
1.[The game is over. You are already won.]:就世俗的觀點來看,剛進入大學的你就像是一顆未經研磨的原石,能否在未來發光發熱取決於在學時期的努力學習。進入芝加哥大學的學生,毫無疑問的,具有較其他同齡層的學生更為優秀的能力,在擁有厚實的基礎下接受名校的栽培,似乎是成功最直接的捷徑。但教授卻能夠一語斷定,遊戲結束,你們已經贏了。錄取本身創造了一個必然的結果。這段話看似在恭喜學生們已手握通往美好人生的車票,卻又彷彿在諷刺現代社會注重學歷勝過於能力的扭曲價值。
2.[There is no strong relation between what you
study and your occupation]:根據研究顯示,你在大學所學和未來的職業並沒有太大的相關性,醫學系的學生未來也能從事律師職業,法律系的學生也可能在金融機構就職。當我們談論成功時,一般所指的是在職場上的飛黃騰達,也就是事業上的成功。既然大學的教育並不會影響未來的職業,那就代表,想要成功,大學教育並不是不可或缺的
3.[There are
no aims of education. The aim is education.]:教育本身沒有目標,其目標就是教育本身。前後具都同時出現了教育及目標,在我看來,目標,是使上文能脫離矛盾的關鍵差異。如同教授在前幾段所說的(education is not
a thing of which aims can be predicated. It has no aim other than itself.)教育並非完全沒有目標,而是沒有“明確的目標”。如前文所說,教育並不能帶來任何無法取代的好處,接受教育本身,就是教育的唯一價值。
最後,我有個疑問:為何教授要在入學典禮這種場合,對著台下的大學新生談論著這個似乎是在模糊其未來求學目標,並給出了怠惰的合理藉口的議題呢?對大學生來說,這種超脫世俗的觀點太過難以理解且不切實際,我想,整段演講當中,恐怕只有確定未來的成功是他們唯一在乎的吧。
若非提出延伸性討論,請按照授課進度,在當週授課前一天貼文,謝謝合作。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