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文中提到, “there is no instrumental reason to get an education,” 並指出接受教育的原因爲 “因為受過教育比沒受過好” (it is better to be educated than not to be) 。 以此論點為基礎, 進一步提出了教育的目標及原因就是教育本身, 並反駁常見的 “教育是為了提供在快速改變中生存的技巧” 等說法。 我十分贊同作者此一言論, 並以下列觀點試論之。
以教育是為了提供終身學習的技巧與培養基本能力作論述, 則從歷史觀點來看, 此說法相當脆弱 - 人類知識與能力的持續進步是單一個人無法比擬的 : 舉中古歐洲教育體系來說, 當時認為 “七藝” 是達成全人博雅境界的基石, 是作為一位理想公民必備的技能。 但在今日, 七藝似乎並非是一位新時代地球公民須具備的基本素養 - 此一例子呼應了作者所言 “skills change too” 。 人類思想與價值觀是會改變的, 而隨著人類不斷進步, 適應社會所需的能力也會隨之變化, 像古代的天文及音樂被視為基本素養一樣。 教育的目標應該是讓人在生活中對日常事物能去享受, 去感知, 去思考, 去發掘。讓中古早期的”大學”與當時其他歐洲教會學校不同的點在於它是獨立的 - 它不受教會或皇帝或國王的意識形態所干預。 同樣的, 受教育的人應該是對 “當下”, 而非未來, 進行定義, 理解, 並在這個過程中萌生屬於 “自己”, 而非他人的體驗。 這種引發人 “以自己的能力去探索並拓展對當下生活體驗” 的過程, 便是教育的唯一目的, 而受教育的唯一用途就是為了這個目的。 引 E.M. 福斯特所言, 人文主義的四個特徵 “ 好奇心, 自由思想, 對品味的信念, 及對人類的信念” (curiosity, a free mind, belief in good taste, and belief in the human race), 教育不過是在人類不斷進步中照亮他們的光, 並不代表摸黑就無法前進, 並不代表沒有品味, 沒有對生活的了解, 沒有作為人的本質便不能夠生存。
缺標籤,請附上完整中文姓名。謝謝合作。
回覆刪除我剛開始不會加標籤, 現已補上, 不好意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