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本週統計:修課學生貼文篇數(請同學自行檢驗是否統計有誤)

本週統計:修課學生貼文篇數
    
姓名期末總結
蔡佳妤0
馬庭豐0
周晧君7
蔡睿哲0
林以雯2
蕭宏承7
唐德融1
林憲二0
葛怡菲8
楊皓宇0
陳文謙2
杜易倉0
魏湘穎2
陳宇謙2
林季臻3
李昱錩2
陳又端4
章家豪3
蘇毓婷4
陳佩瑜1
葉承濬0
王政浤0
翁偉軒0
陳妍伶3
王鈞鼎0
李文傑0
吳柏錩0
陳妙慈1
吳龐俊7
許悅琪0
楊列其0
羅婉瑄4
王儷芳0
李欣庭0
吳承霖4
鄭如絜0
陳致綱0
蘇郁珊4
張簡翊辰4
袁珮馨1
莊亦恩4
陳品竑0
張鼎鑫6
李紹宇0
周逸文0
鄭佩芬5
黃洺軒1
陳韋璇4
杜孟瑀3
杜映萱0
陳偉壕0
李懿恩0
毛詩雅0
李佩穎5
羅詠聲4
蔡謦丞0
卓 葳0
蘇柏淮1
陳佳愉2
余佳蓉0
林庭伊2
蔡忻芫2
黃若縈
范承峰4
周庭語5
顏郡婷0
黃玟瑄0
江薇如4
楊弋潔0
楊若渝0
吳瑞霖0
羅本信3
陳 儀3
蘇鉦淳0
李振鑫0
陳姿文0
鄭 晴0
岳芝琳0
簡立晴0
陳冠妏1
陳俊宏0
曲芷嫻1
王政和4
古馨怡7
鄭喬尹1
李泳臻0
吳仲喆1
邱科翰1
康維珅0
沈冠均5
張宇安0
許漢陞0
鄭晟莛0
張詠婷0
沈巧真3
林詠恩0
何智翔6
黃 湲6

貼文分數:每寫一篇加學期成績1分。
期中預警說明:
退選機制是對學分取得的評估,如果沒把握,撤退是最佳策略,退選就不會在成績單上出現被當成績,只會註記退修,不影響平均成績;因此建議對取得學分有疑慮、沒把握者,在退選申請截止前來簽退。

-


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課程進度調整公告暨簽退選單須知

一、課程調整
本學期略過(不授課也不列入考試範圍)民主在美國、共產黨宣言,上述進度改為:
《論法的精神》第一章1~2節、第十九章
《社會契約論》第一卷第1~3、5~9章,第二卷第8~11章,第三卷第8~9章。
承上,盧梭的作業延一週截止收件。

因此「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盧梭」,以上是期末考試範圍。

二、退選事項通知
請簽退修單的同學在上課前或下課後前來找老師簽名,無需坐完兩節課才來簽。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加分題

題目:「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馬基維利而言,什麼是政治、政治生活的圖像?」
做為考後的加分,整理前半學期對於哲人政治思想的認識,繳交期限:週日中午十二點前寄至助教信箱。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期中考前的貼文進度

各位同學好,
由於同學來信詢問「霍布斯改至11/19授課,本週的貼文進度是否維持研讀霍布斯並貼文呢?」故貼文統一回應。

這週依然請同學們研讀霍布斯並撰文,繳交期限至18日中午十二點(請寄至助教信箱),針對《利維坦》一文,請同學們寫文章前參考以下提問:

     什麼是自然狀態?
     霍布斯描寫自然狀態的用意為何?
     什麼是利維坦?
     據文中,國家的目的為何?如何產生?

除了以上提問,依然鼓勵同學延伸發展新的討論。

此外,下週沒有新的貼文進度,請同學們好好準備期中考,考後的一週(即11/12-18),我將在部落格出題供同學自願回答(寄到助教信箱),做為你們考後的加分,也整理你們自己前半學期對於哲人政治思想的認識。

繼續耕耘,加油!





助教 千萍

貼文回饋

現代君主聳聳肩,道德擺一邊?

各位同學好,針對《君主論》該篇,同學們的貼文我都反覆閱讀了,張貼到部落格的文章不多,故我把所收到貼文所持的觀點或試圖用以討論本文的提問,整理成一篇貼文跟同學交流。

一、老師設陷阱?

「馬基維利教唆君主作惡、馬基維利主張政治施為的判斷無關道德」
這是君主論最常見的註解,老師為文本定錨的主題-「現代君主聳聳肩,道德擺一邊?」也提供了暗示,我在輔導課上也也鼓勵同學,思考為什麼馬基維利要點出道德與政治的緊張關係,促使同學們花了絕大多數的精力描繪道德概念與你們十幾年來所看到的政治日常間的衝突或共生,然而,把「道德與政治」作為關鍵詞往往成為理解君主論的陷阱。

馬基維利透過君主論不斷的對掌權者說話,提醒君主「維持國家」所要面臨的挑戰,並且提出了面對那幾項挑戰的建議。

在過程中,政治施為與道德的衝突,乃是少人描述並直面的,故一躍成為該文本的顯著特點,也帶出了對馬基維利而言,政治生活的真實為何,例如:人們評論一切的人特別是君主;新的君主面對新的國家要避免殘酷之名甚是不可能;大多數人的財產和體面都沒有收到侵犯時,他們就安居樂業;對於不能向法院控訴的一切人的行動,特別是君主的行動,人們就注意其結果.......等等。

若停留在君主施為不依私人日常道德觀判斷的論點,距離馬基維利的主張仍然遙遠,因為對馬基維利而言這似乎是不證自明但必須明說給君主認識的政治常態,關乎君主如何效仿獅子與狐狸。

該文本仍有許多可以持續討論的切入方式。

二、每週進度只是瑣碎的節錄?

有同學對於章節都作了評述與延伸,然而分段討論的時候卻太偏離了文本整個脈絡論述的討論核心,作為提示,建議可以先試著回答:
文本試圖回應怎樣的政治生活圖像?

君主為何得「效法狐狸與獅子」?馬基維利提供了哪些建議?

三、本文看起來實用,但現在適用嗎?

有許多同學在文末都提出了,其在當代所感受到的政治常態,關於民主整體下公民對掌權者的眼光、掌權者對公民是否該看重維持道德上的體面,然而論說過程總是迂迴,不知如何討論下去。

君主論提供的視角是新穎的、非屬民大眾、市民社會的,而是明確以君主視角望向政治生活的種種危機。

同學論述時應注意,你是試圖主張公民該如何認識及評價掌權者施政呢?還是試圖建議掌權者如何面對公民的質疑或憎恨呢?

否則就像一人分飾兩角卻不自覺,自言自語一般。

助教 千萍

君主論

現代君主聳聳肩,道德擺一邊?

   君主為了穩固自身政權,並需要有良好的法律與軍隊作為基礎。其中,君主必須建立起屬與自己的武裝力量,並以法律約束他們,聘用雇傭軍或請求援軍皆是危險的行為,雇傭軍的懶散懦弱與援軍的英勇剽悍容易使國家走向滅亡,歷史上也有著無數的例子。再者,馬基維利認為用他人軍隊獲得的勝利並分真正的勝利,君主必須打造出適合自己的鎧甲,而非依靠他人力量,就如同文中所說:「世上最弱與最不牢固的東西,莫過於不以自己力量為基礎的權利的聲譽」。

   當君主為自己打下良好的基礎後,便開始試著維持他的政權,然而現實與理想是有差距的,因此,君主若想維持政權,那他必須學會做不好的事。但並非所有壞事都學習,君主只需要保留那些不會使國家滅亡之惡並在需要時使用它即可,當君主利用這些惡行成功穩固國家時,他也不需要為了這樣的行為感到不安。

    身為君主最重要的便是不要被別人輕視或憎恨,因此我們要做一個仁君還是一個嚴君?馬基維利認為,最好兩者兼具,但若無法,那被人畏懼比受人愛戴安全多了。基於人性,人們在利益前容易忘恩負義,但畏懼,卻能使人們因為害怕責罰而維持原狀,但君主必須在受人畏懼同時,也要避免人民的憎恨,因此要保護人民的財產與妻女並不隨意剝奪他人的生命。對於軍隊則不需如此,嚴格殘酷的命令能使軍隊保持團結並積極參與任務。馬基維利提出,一位明智的君主應立足於自身意志上,而非立足於他人的意志,只在在實現意志時要努力避免招仇惹禍。

   對於維持國家來說,君主的道德並不是最重要的,身為君主要擁有狐狸般狡猾與獅子般的力量,並在法律的力量下維持著國家的安定。君主為了維持國家,他常常不得不背信忘義、捨棄仁慈,就如同前面所述,必要時君主必須走上做惡之途。但君主要學會掩蓋這些不道德的行為,人民大多是依靠眼睛去認識君主的,只要君主能夠順利維持國家,即使手段再殘忍也會被人民認為是光榮的,因此對君主來說道德並不是統治國家必要的元素之一。

    對於君主的統治,最重要的兩大元素便是人民與軍隊。其中只要君主控制自己的貪慾部奪取百姓的財產,人民便會安居樂業,此時君主便只要與少數具有野心之人鬥爭即可,但軍隊所希望的卻是一個殘暴貪婪的君主,因為可使他們獲得更多的賞賜並滿足他們的殘酷。在人民與軍隊間,君主並沒有所謂的最佳的選擇,若在軍隊中君主聲望低下,那即使滿足他們的貪婪,君主仍會被推翻,但君主應努力不被大多數人或擁有勢力的人所憎恨。在此,善行如同惡行一樣會導致憎恨,兩個勢力的需求不一樣,當你為了維持自身政權而去迎合人民、貴族或軍隊時,善行也將與你為敵,並導致你政權的終結。最後我們可以提出,在統治國家上,君主的道德並非是判斷事情的標準,實施善行的君主未必能穩定的統治國家,而實施惡行的君主卻能鞏固政權,反而較為重要的是君主的聲望與如何不招人憎恨,因此君主必須學習如何以狐狸、獅子般思考,並在法律的基礎下維持政權。

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輔導課公告

輔導課公告

各位同學好:

本周五13:10至15:00,我將在D1002開設輔導課,請同學記得帶著文本前來(亞里斯多德、馬基維利)。

助教 千萍

2018年10月28日 星期日

評分標準(更新)

以下為更新後的課堂公告請同學詳閱,老師表示:
一、因應教學情況需求,配合大一新生學習亟待適應之現實,特調整學期成績配分項目與比例為期中考與期末考各佔50%,平時成績(含出席狀況、課堂表現、教學部落格貼文貢獻)屬加分項目。

二、因應授課進度調整,期中考延後一週,改為十一月十二日8:10-9:50在上課教室進行。

三、由於期末考前連續兩週放假,十一月十九日起,講授單元改為霍布斯、洛克、盧梭、托克威爾、馬克斯和恩格斯等五位思想家的典籍介紹(略過Montesquieu的單元),各部典籍的指定閱讀範圍請參見原授課進度。

四、期末考維持在第十八週進行。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關於部落格

  • 即刻起,部落格的任何貼文請在貼文期限前(提前至上課前一天中午十二時)先寄給劉千萍學姊,由學姊決定貼文與否(上課前一天20:00前),以符合作為心智活動的紀錄和交流的設立宗旨。謝謝合作。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輔導課公告

輔導課公告

各位同學好:

本周五13:00至15:00,我將在D1012開設輔導課,出席與否不涉及評分,透過輔導課乃追求與各位一起學習及嘗試進步,課中將研讀過去幾周的文本、協助同學解惑、討論你們的貼文,所以請同學記得帶著文本前來,有意願參與者請填寫下列表單方便我初步統計人數,謝謝。

助教 千萍


https://goo.gl/forms/cSUMQwBQKToXN4c93

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1.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根據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第一卷第二章的說法,人所以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其因在於人以自然與本能繁衍與群居,從家庭、村落到城邦,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共同體,其都有同樣的目的:追求至善(自足)。
    因此,人的本性是無法脫離城邦生活的,這是自然形成的共同生活體,除非那個人是超人或鄙夫。再進一步說明,人與其他同屬群居型態的動物之差別、人之所以特別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之原因在於:人能選擇不去做徒勞無功的事,也擁有「語言」能去感受並表達苦樂等情緒以外的想法,諸如:善惡是非、公平正義與否。唯有這樣的政治動物的生活共同體才能謂之家庭甚或城邦。
    換到今日全球化的世代而言,人似乎更難獨自生活?是否更應證了亞里斯多德的想法:人就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2.    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亞里斯多德認為,我們不但要研究與找尋何為最優良的政體,也必須考量其實現的可能性與人民的接受性,並且要能容易實施。因此考量的方向應從人民的生活著手即對於多數人而言最優良的生活為何
    那麼,他又引喻自《倫理學》來告訴我們,「中庸」的生活就次最優良的生活,德行就在於中庸,是人們最容易、最有可能達到的生活;並把所有城邦都分為極富、中間與極窮三個階層來說明:唯有中間階層能過著中庸的生活,不易暴虐他人,也不易成為無賴。意旨,中間階層的人最容易聽從理性,不會完全不受治於人並只專橫治人,也不易甘於被他人所奴役。並且,由中間階層所治理的城邦,能夠平衡任何源於極富或極窮所形成的極端力量的演變(因此不用擔心寡頭政體或平民政體興起),也不易形成黨派紛爭。
    亞里斯多德提到:「政體是關於各種官職的一種設置,它根據人們的能力或人們共有的某種平等的東西。」倘若他理想中的政體,關乎官職在體制中能被平等分配,且官職設置的目的都是追求城邦的至善,那麼僅僅以中庸的理念來行以中間階層作為城邦或政體的執政者,官職的設置難道不再在於公平分配城邦的權力,一起追求城邦或政體的至善了?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從家庭→聚落→城邦,為了滿足生活所需,從家庭的結合至城邦,我們在城邦這個終點尋找到人類的自然本性。在文本中,亞里斯多德提到,人們即使不需要他人幫助,照樣需要追求公同生活。即使僅僅是為了生存自己,人類也需要與他人共享生活,於是結合成政治共同體。

 亞里斯多德雖然承認人的需求和利益是城邦產生的原因,把城邦解釋為人的政治存在共同體,但是對於人本性上的實際利益追求卻忽視,可說是將共享這個層次問題理想化,因為個體存在是先於政治的存在,沒有個體也無城邦。

 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最可行的政體,為「中庸」。以社會貧富為例,最富與最貧這兩個極端,往往無法順從理性,而此時的中產階級便是最好的評論標準。亞里斯多德認為,一個城邦由眾多元素組成,偏向任何一邊都不會是滿足最大的善。寡頭政體與平民政體,寡頭認為自己財富與他人不相等,本身就有本質的不平等,對於權力更是如此。平民認為自己本身未得到最大的利益共享,因此容易要求無條件的平等,皆改變了「中庸」政體對於各城邦階層的協和。共和政體是混合平民主義、寡頭主義和德行三元素的政體,因此亞里斯多德認為中庸的「共和政體」才是最適合的。也就是中庸為可行之最優政體的原因。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
1 政治動物,指出人必然會進行具有社會性的群居生活—人是城邦動物,而城邦產生的根源是家庭,從而推論若想追求政治共同體的至善的達成,必須從家庭出發去考慮
2 所謂天生,指的應是出於本性、出於自然—人不會做徒勞無益的事—亦即指仍具有基本的理性區分的能力。故人天生具有社會本能,必然要過城邦生活,因為人需要在城邦生活中發展這種理性的能力。
3 人,在亞里士多德的表述中,人與奴隸是不同的,所以這裡的人某種程度上指的是公民—具有自由意志、自由行動能力的人

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亞里士多德談最佳政體的時候,將人的天性納入考量,如同柏拉圖洞喻中的哲學家,人的天性之中便有嫉妒之惡,人善妒探尋到哲學真諦之人,因此較多數人的中間階層統治便是優於少數人的,同時也能更優的關注政治共同體的共同利益。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什麼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在文本當中,亞里斯多德認定什麼是天生呢?

雖然沒有直接闡明,但實際上可以從隻字片語中推敲出來,「城邦顯然是自然的產物,人是一種天生的政治動物」,再往前看一點「如果早期的共同體形式是自然的,那麼城邦也是自然的」,也就是說只要是自然的,也就被視為天生的。

此外,什麼是政治動物?

「公正是為政的準繩,因為實施公正可以確定是非曲直,而這就是一個政治共同體秩序的基礎」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公正是政治共同體的基礎。換句話說,政治具有秩序,有一定形式。舉例而言,在城邦中大家能夠自給自足,來自於什麼?有人要豢養牲畜、有人要建造房屋或有人要種植食物等等,這一切的一切未必是法律,但都需要有一套規律。而政治的動物,正是生活在此種規律底下的動物,或者是造就規律的動物。

那麼,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嗎?

在自然法則裡,人是由自己的母親所產出,在自然的情況下,必定先產生於家庭當中,而家庭則是最小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會有自己家庭的規則及生存方式。此外,家庭形成村落、村落形成城邦,是自然的嗎?是的,人們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分工合作形成了最後的城邦,使個人或家庭不需要什麼都會,能夠各取所需,在這當中有秩序、有法律進行規範,而人也服從於規範,當然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不過,亞里斯多德也提到,有人能夠脫離城邦,但他天生終究是一個政治動物,因為人在自然規律裡一出生,必定在政治共同體之中,必定優先於這個超人或鄙夫離開城邦。


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何謂最優的政體?對亞里斯多德來說,最優的政體能夠給予人民最優良的生活,而根據他倫理學所言,中庸的生活為最優良的生活。

而在城邦中分成了最富有的階層、中間階層、最貧窮的階層。其中,最富有的階層容易暴走,而最貧窮的階層難以聽從理性,所以中間階層自然而然是最適中的階層,不會過於驕縱、也不會喪失理性。

進一步而言,由中間階層執政是可行的嗎?

當然是可行的,因為中間階層是一個國家中最龐大的階層,能夠取得政權,並且中間階層能夠使政體處於穩定狀態。原因就在於,他能夠防止政體走向任何一個極端,處於中庸狀態,中間階層的利益,不會離最富有階層、最貧窮階層太遠,不會被其餘階層有太多的抵抗。更別說,人數眾多也無法被反抗,因此中間階層執政是可行的、穩定的。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一、人不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天生」是指我們現在從出生的那一刻就會擁有。
現在的社會發展已經有一定的程度,社會的運作方式也有一定的模式,人們一出生,就會被這個社會教導這個社會所認同的價值觀,教導如何與人相處、保持理性、如何分辨善與惡、公平與否及追求最大的利益,而且就算無人教導,久而久之也會直接被社會所影響。人類是經過長時間的演化與學習才會擁有現在的文明社會,所以我認為人是後天的政治動物,需要透過學習與摸索才能成為政治動物。

、因為中間階層是處於社會的過度帶,不好也不壞,屬於中庸。亞里斯多德說:我們不該只單純地尋找最優良政體,而是該找最適合最能被人民普遍性接受且能長久的政體。極富和極貧都是相當極端的,富人無法感受身為窮人的辛苦,所以如果由富人來執政可能會造成貧富差距急遽擴大或剝削的事情發生;而窮人不曾感受過富有是何等感受,得到權力後,可能會更加的貪婪。因此由中間階層來執政是最為適當的了,能體恤窮人,更能理解富人。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嗎?我認為是的,如亞里斯多德所說,人基於天性而結合繁衍後代,形成了家庭,家庭是共同體的最小單位,而從家庭延伸出了村落、部落,最後形成了城邦、或是國家。我們在共同體中,除了家庭滿足感情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結合成團體更有利於生存,對抗野獸、覓食、利用周遭的資源與環境,以及免受別的團體的侵害,而在每個共同體當中,都需要決策者與執行決策的人,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會有意見的衝突與摩擦,人越多聲音也就越多,權力越分散事務的決策就越容易延宕,因此權力的分配(或亞里斯多德所說官職的分配)在共同體中就十分重要。

亞里斯多德說人之所以不同於動物,在於我們的語言文字,能討論與界定什麼是善與不善,什麼是正義,因此我想人的政治之所以不同於動物的社群,一個差異是政治的目的在於實現正義。它的起源可能是這樣的,人與人發生衝突,會去爭辯誰是誰非,而分出了是非後,我們可能基於憤怒,或基於警惕想要讓做錯事的人付出代價,因此需要訂定法律,還需要判決者與執行者,另外還有一些大家共同認為是善的事物,也需要訂出法律與執行,政治共同體就扮演了這個角色,它可以站在較為中立客觀的地位去處理公共事務。但實現正義這個目的卻常被批評流於空談且太過不切實際,政治人物不管好事壞事都打著正義的口號,但是想想我們真的需要它嗎?或我們能不談及這個目的而去談政治嗎?

文中提及:君主制和貴族制我們已經做出了闡述,因為探討最優良的政體實際上與探討以這兩種名稱命名的政體是同一件事,二者都希求與天然條件相結合的德行。」可見亞里斯多德認為君主制或貴族制才是最優良的政體,但他也認為一旦最優良的政體走樣,就會變成最惡劣的政體,回顧我們的歷史,君主制中若出現一代明君,整個朝代就會興興向榮,但是一旦出現暴君,就會呈現另一個極端,所以為了分散風險,避免把賭注下在一個人身上,亞里斯多德才認為中間階層執政是可行之最優良政體。

亞里斯多德論述那些出身、相貌、地位、能力都最突出的人易於變成暴虐者,因為他們一切都太順利,不知謙虛為何物,也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而那些在上述條件上都十分不足的人則不了解如何去統治,他們時運不濟,缺乏良好的訓練,只能當被統治者;而中產階層的人較可能經歷過順境,也有逆境,他們也更能去理解雙方的想法,因此一群外在條件中等的人更能行中庸之治,不容易走向極端。但是在第四卷11章中,亞里斯多德也提及在那個時代,不管是貴族或平民占了上風,都會去排擠中等階級,造成可以達成中等階級治理的城邦很少。

這個想法是對的嗎?不管在有產者或平民中,如果人確實是不容易去理解其他階層的想法,那中等階級的治理應該較不容易走向極端,但我們不可能把權力只限制於中等階層手中,更何況在各個階層都有善於統治的人,因此能做的應該是使不同背景階層的人,有產者、中等階級、平民都更有機會參與政治事務,表達自己的意見,儘管在現實中,較可能表達而影響決策的人多是有權勢者,另外這篇文章也讓我想到美國目前的總統川普,他似乎代表了這篇文章的反例,他因為站在財富與地位的頂端,可能較難以體會其他階層的想法,因此上任後有過許多極端的言論與政策。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我認同亞里斯多德說人的天性會朝著善而前進,進而建立了城邦,而這其中包含了服從、統治、合作關係。但服從、合作背後的因素不一定是天生的,有可能是他經過理性思考,或是被言詞所說服等種種其他可能。而另外,亞里斯多德說,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脫離城邦的人,他要麼是超人,要麼是鄙夫。但他們脫離城邦,不合作、不服從,可能就是經過理性的思考,認為如此才是真正的善,這背後可能是有後天學習的因素。因此我不完全認同亞里斯多德所認為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這些合作、服從的因素並非僅單純的是因於天性。

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文本中可看出亞里斯多德將群眾分類為上層、中層及下層階級。其中他認為政治角逐的過程中,上層階級若佔了優勢,他們的桀傲不遜會對社會產生嚴重的危害,對其他階層的人民產生壓迫;如果是下層階級取得勝利,則他們原本的怨恨可能轉變成復仇的力量,進而向其他階層掠奪。由這兩種階層來統治,都會使社會走向毀滅。中產階級的不論是財富抑或是權力都屬於中間、理性的狀態,他們的思考方式是較為純粹的,亦較為可能產生良好的治理。亞里斯多德認為愈是中庸的政體,就是愈好的政體,而愈極端的政體,就是愈惡劣的政體,我同意這個說法。但是這又會產生一個疑惑,當中產階級取得權力之後,可以保證他們不會改變嗎?當中產階級掌權,這代表他們獲得了更多的權力與財富,這樣他們還能持續原本的中庸嗎?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亞里斯多德認為:城邦是為了滿足生活需求而自然產生的,政治也是人類的天性,即使是社會地位較低的窮人,也有耕牛當作其奴隸。因此,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政治是人類的社會本能。
每個國家、城邦中都會分階層,極富、極窮、中間階層,其中,極富階層的人民容易變得凶暴;極窮階層的人容易變成無賴,而中間階層都人民最容易聽從理性,不會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也不會專制。他們也會避免政體演變成任何一個極端。因此,中間階層執政是可行之最優政體。但是,中間階層執政以後,難道不會想爬上更高的地位,而捨棄了他們原本的中心思想嗎?既然由中間階層執政是最理想,那從古至今,不是由中間階層執政的國家或城邦,就注定失敗嗎?而中間階層,要如何脫穎而出,成為執政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