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嗎?我認為是的,如亞里斯多德所說,人基於天性而結合繁衍後代,形成了家庭,家庭是共同體的最小單位,而從家庭延伸出了村落、部落,最後形成了城邦、或是國家。我們在共同體中,除了家庭滿足感情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結合成團體更有利於生存,對抗野獸、覓食、利用周遭的資源與環境,以及免受別的團體的侵害,而在每個共同體當中,都需要決策者與執行決策的人,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會有意見的衝突與摩擦,人越多聲音也就越多,權力越分散事務的決策就越容易延宕,因此權力的分配(或亞里斯多德所說官職的分配)在共同體中就十分重要。

亞里斯多德說人之所以不同於動物,在於我們的語言文字,能討論與界定什麼是善與不善,什麼是正義,因此我想人的政治之所以不同於動物的社群,一個差異是政治的目的在於實現正義。它的起源可能是這樣的,人與人發生衝突,會去爭辯誰是誰非,而分出了是非後,我們可能基於憤怒,或基於警惕想要讓做錯事的人付出代價,因此需要訂定法律,還需要判決者與執行者,另外還有一些大家共同認為是善的事物,也需要訂出法律與執行,政治共同體就扮演了這個角色,它可以站在較為中立客觀的地位去處理公共事務。但實現正義這個目的卻常被批評流於空談且太過不切實際,政治人物不管好事壞事都打著正義的口號,但是想想我們真的需要它嗎?或我們能不談及這個目的而去談政治嗎?

文中提及:君主制和貴族制我們已經做出了闡述,因為探討最優良的政體實際上與探討以這兩種名稱命名的政體是同一件事,二者都希求與天然條件相結合的德行。」可見亞里斯多德認為君主制或貴族制才是最優良的政體,但他也認為一旦最優良的政體走樣,就會變成最惡劣的政體,回顧我們的歷史,君主制中若出現一代明君,整個朝代就會興興向榮,但是一旦出現暴君,就會呈現另一個極端,所以為了分散風險,避免把賭注下在一個人身上,亞里斯多德才認為中間階層執政是可行之最優良政體。

亞里斯多德論述那些出身、相貌、地位、能力都最突出的人易於變成暴虐者,因為他們一切都太順利,不知謙虛為何物,也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而那些在上述條件上都十分不足的人則不了解如何去統治,他們時運不濟,缺乏良好的訓練,只能當被統治者;而中產階層的人較可能經歷過順境,也有逆境,他們也更能去理解雙方的想法,因此一群外在條件中等的人更能行中庸之治,不容易走向極端。但是在第四卷11章中,亞里斯多德也提及在那個時代,不管是貴族或平民占了上風,都會去排擠中等階級,造成可以達成中等階級治理的城邦很少。

這個想法是對的嗎?不管在有產者或平民中,如果人確實是不容易去理解其他階層的想法,那中等階級的治理應該較不容易走向極端,但我們不可能把權力只限制於中等階層手中,更何況在各個階層都有善於統治的人,因此能做的應該是使不同背景階層的人,有產者、中等階級、平民都更有機會參與政治事務,表達自己的意見,儘管在現實中,較可能表達而影響決策的人多是有權勢者,另外這篇文章也讓我想到美國目前的總統川普,他似乎代表了這篇文章的反例,他因為站在財富與地位的頂端,可能較難以體會其他階層的想法,因此上任後有過許多極端的言論與政策。

3 則留言:

  1. 鄭同學好:
    第一部分你同意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但內文閱讀起來似是散落的筆記與推想,嘗試針對政治動物、人類生活境況有更深刻的梳理,才有機會形成論證。
    第二部分的討論脫離「最可行的最好政體為何」,落入誰具有領導掌權特質的抒發,故想與你交流一個提問:
    何為中間階層執政?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何為中間階層執政?

      亞里斯多德將他的倫理學與政治學立場相結合,根據以下段落:

      「實際上從同一些基本根據出發,可以推及我們討論的所有問題。假如在《倫理學》中我們沒有說錯,即幸福的生活在於無憂無慮的德行,而德行又在於中庸,那麼中庸的生活必然是最優良的生活—人人都有可能達到的這種中庸。」

      他認為在個人德行上,中庸是最好的,因為中庸使得人得以無憂無慮,擁有幸福
      ,而無法達到標準當然是不好的,但太過也不好,太過使得人遭到忌妒,而且更進一步地說,中庸是人人皆可達到的階段,而非不切實際的理想。

      而他認為在政治上,中庸也是最好的,就是所謂的中間階層執政。

      「在一切城邦中都有三個部分或階層,一部份是極富階層,一部份是極窮階層,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中間階層。人們承認,適度或中庸是最優越的,顯然擁有一筆中等的財富是再好不過的事了,這種情況下人最容易聽從理性。」

      到這裡看起來,中間階層似乎是以財富來劃分,但他後面又繼續論述在相貌、利器、出身、財富方面超人一等的人,或者在此方面過於缺乏的人,都不像中間階層一樣的能聽從理性的安排。

      因此對亞里斯多德來說,中間階層所指的是中庸的人,在各方面外在物質條件上並不那麼突出的人,但他並沒有提及在智慧、能力上也必須中庸。中間階層所具有的另一項重要特質是理性,外在條件好的人較為驕矜,難以管束,外在條件缺乏的人無法理解統治是何物。

      中間階層執政更好的原因是,所謂中間階層更具有理性,因此更能服從秩序,創造穩定的社會,外在條件極好的人易於淪為暴虐,而缺乏的人則過於魯莽。而前者引起忌妒,後者覬覦他人財富,亞里斯多德認為中間階層的人較容易平等的互相理解、合作。

      刪除
    2. 亞里斯多德之所以提出中間階層執政較好的論述,是來自他對德行、至善有一套自己的理論,從文本中看得出他對他來說,個人生活和政治生活都應該要達到均衡(或中庸),但是這對我們在現代政治中的幫助是什麼?以選舉制度為例,中間階層是一個適合當作人民選出領導者的判準嗎?大家會選擇的難道不是在外在看起來更突出的人?

      對中間階層執政在現代的意涵,也想問學姊和同學們有什麼想法。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