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一、亞里斯多德認為「自然」是帶有目的性的,是說明有潛能發展到完全的狀態,這也是他看待是本質的看法。人是生的政治動物,並不意味生而有之不用努力,指的是他認為人是有潛能且發展成為政治動物的,且人最好必須成為政治動物,否則無法探究為人的目的。與其他動物相比,人具備這樣的潛能是因為人的語言除了傳達訊息外,且能去辯論利與弊、公平與否等,且人具備善與惡,公正與否的感覺。另外,他也認為城邦是最適合人居住的地方,且更能使人更接近這樣的目標,在城邦中人們更可以運用辯論的能力,行使政治生活。他認為人應該積極投入政治生活當中,才不會愧於當人,鼓勵所有人都投入政治生活當中。

二、亞里斯多德認為國家最好是由家境小康的人來治理,中間階層的這群人能依靠農庄的生產,不用全心全力的為三餐勞動,且能空出時間參與公共生活。在雅典是輪流掌權的背景下,由於單純一人(王制)、多數人(民主共和)或少數人(寡頭、貴族)主治皆難以長治久安,他提出最可行且合適的政體為混合政體。而其建構從財富分布狀態開始,無關公民德性、智慧或能力,國民財富分布狀態與政治高度密切,攸關人民是否中庸。人皆可達致的中庸生活,必然是最優良的生活。再者,中庸的性情較節制也不太反動,且他認為在社會中,中間階層的人數最多,其力量也能制衡其他階層,並且龐大的地方,公民之間很少會有黨派之紛爭,所以他認為由中間階層掌權的政權會比較穩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