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摘錄:
1.
於是我試著告訴他,他只是認為自己是聰明的,但並不是真的聰明,結果引起他的憤恨。在場的許多人也對我不滿。然而,我在離開那裏時想,好吧,我肯定比這個人更聰明。我們兩人都無任何知識值得自吹自擂,但他卻認為他知道某些他不知道的事情,而我對自己的無知相當清楚。(P.7 D)
理由:由本段可了解斯格拉底認為真正的聰明是面對自己的無知,而不是在自己的認知之外假裝了解,而大部分人都不願承認自己的無知,當蘇格拉底試圖點醒他們時才會產生不滿和憤恨。
2.
我的朋友,如果你認為一個人要在掂量了生存與死亡之後才決定是否值得在某件事上花時間,那麼你錯了。他在採取行動時只考慮一件事,就是他的行為是否正確,無論善人還是惡人都一樣。(P.16 B)
理由:由本段可知,蘇格拉底不認為生存與死亡可以左右一個人做出錯誤的決定,他只在乎他的行為是善的,而不在乎旁人眼光,於是他在申論過程中只講實話和事實,而不會為了存活而說阿諛奉承的言語,他將這份善念交給眾人審判。
3.
法官先生們.你們也必須充滿自信地看待死亡,並確立這樣一種堅定的信念:任何事情都不能傷害一個好人,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諸神不會對他的命運無動於衷。(P.31 D)
理由:蘇格拉底認為人對於死亡是無知的,並不了解死亡對於人來說是好或壞,把死比喻成沒有夢境的睡眠無非是件幸福的事情,又或者死後會去到神的世界,與先哲共度一段愉快的時光,因此,對於行善的人並不畏懼死亡,因為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神都看在眼裡。
提問:
請問蘇格拉里對於事情好與壞的區分為和?
目的:文中提及許多善是誠實,但如果是為了安撫人心所說的”善意的謊言”算是善還是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