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認為,自然不造無用之物,自然賦予每一事物以一定的目的。自然賦予人類的目的是讓人們過有道德的優良生活。「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強調人無法脫離群體而活的群居天性。但人又比動物更是政治的物種,因為擁有語言能力能議論善惡是非,就城邦事物進行爭辯,從而轉化為行動,目的是追求城邦的至善。亞里斯多德的政治所包含的群居與語言之雙重意涵,除了展示城邦之本質和人之本性,還指出城邦公民當如何經營適宜的群居生活以追求個體與總體的自足。那就是在公民議論以外,需要權力的力量和適當的官職安排,才得以實現這項自足的目的。
亞里斯多德認為最適合於一般城邦且易於實行的政體是共和政體,其中又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共和政體最為穩定。因為中產階級既不像窮人那樣貪圖他人的財物,也不像富人那樣揮霍囂張引起窮人的覬覦;既不對別人搞陰謀,也不會自相殘害。擁有理性與安分守己的特質,他們是中庸的化身,易於免除黨爭,減少內訌。亞里斯多德亦認為,多數人統治優於少數人,但其統治不在於判斷的優越,而在於能讓民眾接受並視為當然以維持秩序,這就是統治的標準。中產階級為社會中的大多數人組合,由他們來作為治理者是一種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方式,因為每個人會認為自己擁有所謂的統治自己的權利,而非將規範自身的制度的制定交由一個自己一無所知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會對於統治階層較為信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