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哲學家國王是夢話?

若是參考王制篇中蘇格拉底對哲學家的定義,但不完全採用他的價值,我會把哲學家定義為善於思考,能認清事物本質的人,而對國王一詞,我理解為國家領導者的意思。

哲學家的定義很廣泛,從古至今,西方和東方,很多能提出一套有系統的理念的人都會被稱為哲學家,另外在中國古代,孔孟、老莊、墨家、法家等人的哲學都在處理、或是可被理解為他們的政治理念,關於如何治理國家,或是君主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因此對中國哲學家們來說,他們的理論其實也隱含了哲學家治國的理想;但是在西方哲學中,依照我的認識,就算在古典政治哲學中更多探討的是如何證成國家統治的正當性,這類型的哲學家可能擅於思考,像蘇格拉底所說的:能去聯繫事物彼此間的關係。

而哲學家是否能良好治理國家?換句話說,一個擅於思考,能認清事物本質的人是否蘊含:他能是一個優秀的統治者,我認為答案是不一定,尤其在國家事物如此龐雜的現代,領導者可能還要具備能和諧的處理人際關係、有領導能力、做事有效率、也要對行政事務有良好的處理能力、還要具備各方面的基本認識,但這正是王制篇中所不看重的屬於可見世界的知識(蘇格拉底稱為信念)。

但是相反的,我認為一個良好的領導者必須具備王制篇中所定義的兩個哲學家的特質:

1.受過良好的教育,依照蘇格拉底的洞穴之喻,受教育的目的是能脫離可見世界,認識理型界,而且透過教育擁有一個清楚的價值信念。我們能延伸的想法是透過教育,人們能學會去思考,思考表象背後隱藏的意涵,也思考道德上怎麼做才是對的行為,人的思想才不會停留在現實利益層面,我認為我們無法只靠思考有利的行為就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行為,與應然背後的價值,但是有時去做應該的事反而能達到人民更高層次的利益,兩者應該相輔相成。
還有透過教育對基礎的學科有基本認識,例如在現代這樣科技化的時代,領導者若不對科學有基本的認識就有可能在相關方面做出錯誤的判斷;而領導者若是不接觸人文學科,也有可能會輕視這些學科,而造成國家在這方面的發展被限縮。

2.蘇格拉底認為當認識到理型的美、善、正義後,一個人就不會想在可見世界中爭奪權力。一個想著爭奪權力的領導者,他所做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他自己,如何彰顯自己、提高自己,而不是思考怎麼做對人民或國家更好,因此這個定義似乎也能作為我們評價領導者的一個方式。

但是另一個問題是,哲學家國王可能實現嗎?在文本中我們能看到蘇格拉底和格老孔所討論的,已經離開洞穴的人,是不願意再過囚徒的生活的,蘇格拉底對此的回應是,在雅典,青年利用國家的資源才能得以認識更高的善,他們應該有所回報,而且這是「對正義之人提出正義的要求」,而現實中,有許多能力好、聰明、但對權力沒興趣的人也有可能不願意淌政治的混水,我們卻似乎不太可能用文本所述菁英式篩選的方法產生領導人,那我們如何才能選拔出具有適合治理國家特質的領導人呢?

一個想法是我在某堂課聽到同學提出的,他認為那些會在公司或政府中掌權的人,通常自身道德標準都不高,因為一個道德標準很高的人對自己有很多要求與限制,反而不像一個以權勢為目的的人一樣能有效達成自己的目標,所以除非能力真的很強才能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中出頭,這造成了實際面與理想面的落差,而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