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哲學家國王是夢話?

洞穴譬喻中,蘇格拉底說出了哲學家不同於一般人對於事物的本質認識差異。囚徒脫離了洞穴囚禁並離開看到理型世界的過程,而終於認識到理型世界、真實(太陽),看到善的型而懂得行事合乎真理與理型的行動,即是其學習而成為哲學家的過程。但哲學家還是要回到洞穴內(現實世界)與一般人過生活,用城邦民眾聽得懂的話落實,打造良好環境使群體公民合作與利益共享,讓哲學與城邦統治/政治統治結合,而實踐理想的城邦。

但是即便這個哲學家已具備所有善的特質,並願意奉身於城邦(做好所有成為哲學家國王的準備),當他回到洞穴內卻又可能在想要實踐理想城邦時,受到一般人(其他囚徒)的質疑、譏笑、謾罵,對他是要來拯救他的同伴,因為具備辨識理型世界與感性世界的哲學能力,而攻擊他。但一般人未受過哲學訓練、沒有經歷過從真實世界到理型世界這段過程,仍會不斷批判、質疑、嫉妒他,如同蘇格拉底在不斷探求真理的過程中而被賜死。

假定採用蘇格拉底的這套方法養成哲學家國王、養成一個優秀的人才是可被落實的,但要如何讓這些優秀人才在面對生活中統領一般人時所面對到的妒忌、謾罵不會危害到自身,讓大眾理解,降低眾人對己的質疑,卻又同時能穩固理性、善等美德,帶領眾人走向善。故哲學家國王不完全是夢話,但要用何種方法讓一般人具備即便看不到洞穴外的世界,也能願意跟隨著哲學家國王的帶領。又若眾人願意跟隨哲學家國王的帶領,無論眾人具不具備辨識真理的能力,這樣的國家/群體是否符合廣義的獨裁、寡頭政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