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從家庭→聚落→城邦,為了滿足生活所需,從家庭的結合至城邦,我們在城邦這個終點尋找到人類的自然本性。在文本中,亞里斯多德提到,人們即使不需要他人幫助,照樣需要追求公同生活。即使僅僅是為了生存自己,人類也需要與他人共享生活,於是結合成政治共同體。
亞里斯多德雖然承認人的需求和利益是城邦產生的原因,把城邦解釋為人的政治存在共同體,但是對於人本性上的實際利益追求卻忽視,可說是將共享這個層次問題理想化,因為個體存在是先於政治的存在,沒有個體也無城邦。
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最可行的政體,為「中庸」。以社會貧富為例,最富與最貧這兩個極端,往往無法順從理性,而此時的中產階級便是最好的評論標準。亞里斯多德認為,一個城邦由眾多元素組成,偏向任何一邊都不會是滿足最大的善。寡頭政體與平民政體,寡頭認為自己財富與他人不相等,本身就有本質的不平等,對於權力更是如此。平民認為自己本身未得到最大的利益共享,因此容易要求無條件的平等,皆改變了「中庸」政體對於各城邦階層的協和。共和政體是混合平民主義、寡頭主義和德行三元素的政體,因此亞里斯多德認為中庸的「共和政體」才是最適合的。也就是中庸為可行之最優政體的原因。
林同學好:你提及「亞里斯多德雖然承認人的需求和利益是城邦產生的原因,把城邦解釋為人的政治存在共同體,但是對於人本性上的實際利益追求卻忽視,可說是將共享這個層次問題理想化,因為個體存在是先於政治的存在,沒有個體也無城邦。」,以上評論並無圍繞文本的探問產生交流,首先想請同學在思考本段落的論旨為何。亞里斯多德論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旨在探討個體利益先於或高於城邦生活嗎?看重「人本性上的實際利益」與否,為什麼對論旨重要?
回覆刪除練習扣緊其想探討的問題核心,發文才會產生交流的價值,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