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6日 星期六

蘇格拉底之死與我們何干?


在閱讀完申論篇後,我自己本身也有一些問題,藉由我與自己的思考而作出一些回覆。

一、蘇格拉底為何不選擇屈服以活?
  蘇格拉底如果選擇區服於法院的壓迫,如先前那些被審的人般跪地求饒、攜家俱哭,那麼就有可能活著,但這得面對刑期,而如蘇格拉底所說,他「為什麼要在監獄中度日,受制於那些定期認命的獄卒?」(37B)。
  流放?根據雅典的法律,被判死刑的人是可以選擇流放的,但蘇格拉底也在文中說了一句「神特意把我指派給這座城市」(30C),我認為這是他選擇不流放的主要原因。
  罰金這不用說了,根據雅典法律,繳納罰金等同於無罪的證明,他也提出這個選擇,只是失敗了。

  我認為蘇格拉底不選擇區服的主要原因,不是他那價值或性格——雖然這也並非不重要——而是如40B所寫:「但這一次不同,對我說的任何一句話,對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沒有進行過阻攔」。
  那個奉神旨的蘇格拉底,在這個很有可能將他判死的審判中,他認為神允許了他走這條路,於是他走了。

二、我們該屈服以活,還是奮戰到底?
  我曾經在跟一名老師聊天時聊到,那些於戒嚴時期的大法官應當是知道人權的重要性,又怎麼會對施行恐怖政策的政府坐視不管?他給我的答案是這樣的:因為活著就是希望。他的言下之意是,只要活著,那獨裁者總有一天會死,到那天再出來即可。
  但這問題會衍生其他問題,如:難道當下的人就不重要嗎?是屈服還是奮戰,這都是一個深奧的問題,況且隨著時代背景的不同,這問題的解決是更加困難的。在蘇格拉底的時代,他自己的堅持可能只會使得他自己死亡;戒嚴時代,這可能導致未參與行動、曾經師於行動者門下的學生,或是其親友的死亡,甚至是大規模的鎮壓運動。
  這樣的一個問題,我認為在不同時代都有不同的理解。正如印度國父甘地,他原本是在南非進行反殖民運動,正是南非的運動失敗了,他才來到了印度進行。如果他在南非堅持下去,今天的印度又會是如何呢?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我們只能照現況說話。

  在現代的社會議題,我們大多數人會選擇奮戰到底,因為我們相信政府不會再以死亡來恫嚇人民的思想。但這情況在現代也並非全部是用,有些議題是有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死,例如台灣的統獨問題。選擇獨立的話,有可能會演變成兩岸的戰爭,到時候我們可能又要面對蘇格拉底的問題了。

  我讀完〈申辯篇〉後,我只能說,在一個議題或信念上的付出,不能輕易斷言,不同的時代背景以及議題,想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我們該付出什麼?我們願意犧牲自由或其他權利來奮鬥嗎——甚至是死亡?
  在這個社會議題愈來愈豐富的時代,這種可能會影響我們生死的議題仍然是存在的,所以,蘇格拉底之死的問題,仍是這社會需要討論去思考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