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首先必須了解亞里士多德的"人"是什麼意思。亞里士多德的人指的是"自由的人",即自由作出選擇的人、不受強迫的人。所以真正的人,是依據理性作出行動的人。這種理性指的是,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懂得如何追求自己的最大幸福。但這種理性不是天生的,是經由累積而來的,在政治生活中才能累積起來的,例如如何與人溝通、要怎麼做才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幸福,這些都是要學習累積的。學習到最後,我們就能夠在每一個行為中都能用最合宜的方式,自由的處理任何事情,這即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人,是指有獨立意志的、理性的人。而理性與獨立意志只有在城邦中才可以保證、實現,所以這裡的人實際上指的就是城邦中的公民。所以城邦中的公民是政治的動物。
亞里士多德還說過 : 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反過來說,人不是野獸,也不是神靈,故做不到離群索居,就必然要與人發生往來與關係。人是政治的動物,也可以理解成人是群居的動物。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政治,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政治活動,而是在說人類是一種按其本性就應當在城邦中過著社會生活的動物。
那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城邦是由三種階層組合起來的,一部分是極富階層,一部分是極貧階層,還有介在兩者之間的中間階層。理論上,亞里士多德認為最理想的政體,是所有政治權力集中於一個至善的人。如果能取得兩個極端間的「中間」,在此制下適合大多數人最好的生活。依照中間原則,民主憲政的政體使龐大的中產階級具有主政的權力,是最可能基於公益適當的統治,勝過由巨富或巨貧來統治的政治。中產階級有助於秩序及穩定,可提供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亞里士多德主張由中產階層執政,中產階層能自食其力、自給自足,亦無奪權之野心,對貧富雙方均不會有嫉妒或仇視,這就是亞里士多德心目中建構良好的政體所必需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因為中間階級沒有那股極端的衝動而能擁有理性,其不是極富也不是極貧的人,他們沒有極端的動力,因此由中間階層治理的城邦就能避免掉許多的黨爭,而讓城邦中的衝突大為減少,為了使政體穩定,中產階級的人口數必須大於城邦中富人和窮人的總和,這樣才成確保城邦的政治是由道德為主導並且內化到整個城邦運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