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認為密提林是長期以來的預謀導向暴動,因此在會議中決定將全體成年男子處死,婦女未成年的孩子則貶為奴隸。而後來雅典人民又覺得這個決定太過殘忍且血腥,因此欲改變先前的決定。這個改變引發了克里昂(支持死刑)和戴奧多都斯(反對處死)的辯論,從辯論言詞中,不難發現克里昂(支持死刑)對權力的渴望、對民眾的不信任,他提出雅典在密提林事件的處理上,必須殺雞儆猴,避免其他同盟國利用小藉口而暴動。而反觀戴奧多都斯,他認為提出「誠實的建議」或「壞的建議」兩種,同樣讓聽眾疑惑,因為在他的世界中,幾乎不可能講「真話」,就算是好的意見也必須轉變成「說謊」。他主張若是死刑有效力,那麼當初密提林就不會發生暴動,而雅典應將密提林的事件轉化為自身的利益,給予城邦悔改和納稅的機會,雅典除了贏得美名外,也多了額外的收入。
從他們的辯論中可以看到,兩者相同的地方在於,他們皆是以雅典城邦的利益為出發點,企圖把對雅典的利益最大化,但克里昂與戴奧多都斯說的究竟是真話還是謊言,雅典人民也並不是真的很在乎,他們只相信他們所要相信的,只跟從內心的成見而不是去探討話的真假。為何不去區分謊言與真話?膽怯讓他們不敢挑戰,挑戰所謂別人(代表或領袖)所讚許或支持的話語,因此價值觀隨波逐盪,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