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哲學家國王是夢話?

在《王制篇》的開頭,蘇格拉底用了洞穴譬喻的方式來形容受過教育和未受教育之人的差別,無論是長期處於洞穴中的人或是只待在洞外而不進入洞內的人都不具有擔任領袖的資格,只有那些接受了洞外真理的人們,在受到了教育的洗禮後還能夠回到洞內與他人共同生活體驗洞內生活的人才能夠有資格成為所謂的哲學家國王。
再來蘇格拉底也說,越是井井有條的國家越是統治者不願治理的,他們往往會為了權力鬥爭而迷失了方向,因為他們把權力奉為最高目的。引用到現在的台灣政壇來看,何嘗不是如此。政治人物們參與選舉,一張張的政治支票開出,然而當真正的勝選了獲得了權柄後,卻為了鞏固權力而不再專注於重要的國家大事之上。權力使人腐敗,我認為在體驗到了位高權重的滋味後,即便知識再豐富之人,也會受到權力鬥爭的腐化。綜觀歷史上也是如此,學養豐富的人身居大位後不是捲入政治鬥爭,便是無法適應官場文化而辭官還鄉。總結以上,我認為哲學家國王在無論什麼時候,都是無法出現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