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是的。就像亞里斯多德所提到的,所有的城邦都是種共同體,從這共同體當中去醞釀出屬於特有的崇高、權威,而人們就身在其中,不管男女老少,或是統治者、奴隸都是為了生活,為了延續下一代而自然而然的去形塑出人與人之間的橋樑,小至家庭,大至城邦。然後在這樣的群體生活當中互相競爭,甚至是合作,以求能夠達到每一個人心中的目標。
那麼,人之所以「天生」就被規範在這既有的共同體中,是因為人之獨特性,相較於群居動物,人有善惡之分,有語言能力,而這些能力與生俱來,也或許能夠靠後天的訓練培養。因此可以進行表達的動作,藉此對於在生活上所面臨之困難或問題進行表態,並判斷利與弊、是與非、對與錯、公正或不公正。
我想,人若不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也應是「後天」的政治動物。倘若人既不是「天生」也不是「後天」的政治動物的話,那就真的只是「動物」而已罷了。
2.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所謂「中間階層」是指介於好與壞之間,而我所指得好是指各方面處於優勢的人,像是相貌、自信、財富等;那相對的壞就是指處於劣勢的人,像是貧困、人格、膽怯等。也就是說處在這兩種階層的人過於極端,碰到事情可能無法「理性」應對,事情也處理得不夠「圓滿」。
擁有人人稱羨的最優政體的城幫算是少數,因此一位好的立法者、政治家就不應該只追求「最優越」的政體,還必須考慮到符合這個城邦「實際層面」的政體。然而,治理城邦並非小事,需要從基礎開始打起,而這也只是優良政體的形成最起碼該有的條件之一。政治家不應該花時間、精力去鑽研什麼是最優良的政體,而是要去找到「最實際」的政體。那麼在確立了政體之後,政治家必須要有一定的能力去抓出問題,並適時做修正,以保障人民之利益。
而各種政體各有其好壞,看拿哪個來做比較。因此什麼政體能夠獲得較多人民的支持,它就是最優良的,因為人民相信此種政體能帶給他們最優良、最幸福的生活。
所以,讓中間階層執政有「平衡」的效果,也有「穩定」政局的作用,這都是「實際層面」的考量。相較於其他兩種階層,讓城邦延續的可能性也高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