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8日 星期日

評分標準(更新)

以下為更新後的課堂公告請同學詳閱,老師表示:
一、因應教學情況需求,配合大一新生學習亟待適應之現實,特調整學期成績配分項目與比例為期中考與期末考各佔50%,平時成績(含出席狀況、課堂表現、教學部落格貼文貢獻)屬加分項目。

二、因應授課進度調整,期中考延後一週,改為十一月十二日8:10-9:50在上課教室進行。

三、由於期末考前連續兩週放假,十一月十九日起,講授單元改為霍布斯、洛克、盧梭、托克威爾、馬克斯和恩格斯等五位思想家的典籍介紹(略過Montesquieu的單元),各部典籍的指定閱讀範圍請參見原授課進度。

四、期末考維持在第十八週進行。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關於部落格

  • 即刻起,部落格的任何貼文請在貼文期限前(提前至上課前一天中午十二時)先寄給劉千萍學姊,由學姊決定貼文與否(上課前一天20:00前),以符合作為心智活動的紀錄和交流的設立宗旨。謝謝合作。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輔導課公告

輔導課公告

各位同學好:

本周五13:00至15:00,我將在D1012開設輔導課,出席與否不涉及評分,透過輔導課乃追求與各位一起學習及嘗試進步,課中將研讀過去幾周的文本、協助同學解惑、討論你們的貼文,所以請同學記得帶著文本前來,有意願參與者請填寫下列表單方便我初步統計人數,謝謝。

助教 千萍


https://goo.gl/forms/cSUMQwBQKToXN4c93

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1.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根據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第一卷第二章的說法,人所以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其因在於人以自然與本能繁衍與群居,從家庭、村落到城邦,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共同體,其都有同樣的目的:追求至善(自足)。
    因此,人的本性是無法脫離城邦生活的,這是自然形成的共同生活體,除非那個人是超人或鄙夫。再進一步說明,人與其他同屬群居型態的動物之差別、人之所以特別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之原因在於:人能選擇不去做徒勞無功的事,也擁有「語言」能去感受並表達苦樂等情緒以外的想法,諸如:善惡是非、公平正義與否。唯有這樣的政治動物的生活共同體才能謂之家庭甚或城邦。
    換到今日全球化的世代而言,人似乎更難獨自生活?是否更應證了亞里斯多德的想法:人就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2.    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亞里斯多德認為,我們不但要研究與找尋何為最優良的政體,也必須考量其實現的可能性與人民的接受性,並且要能容易實施。因此考量的方向應從人民的生活著手即對於多數人而言最優良的生活為何
    那麼,他又引喻自《倫理學》來告訴我們,「中庸」的生活就次最優良的生活,德行就在於中庸,是人們最容易、最有可能達到的生活;並把所有城邦都分為極富、中間與極窮三個階層來說明:唯有中間階層能過著中庸的生活,不易暴虐他人,也不易成為無賴。意旨,中間階層的人最容易聽從理性,不會完全不受治於人並只專橫治人,也不易甘於被他人所奴役。並且,由中間階層所治理的城邦,能夠平衡任何源於極富或極窮所形成的極端力量的演變(因此不用擔心寡頭政體或平民政體興起),也不易形成黨派紛爭。
    亞里斯多德提到:「政體是關於各種官職的一種設置,它根據人們的能力或人們共有的某種平等的東西。」倘若他理想中的政體,關乎官職在體制中能被平等分配,且官職設置的目的都是追求城邦的至善,那麼僅僅以中庸的理念來行以中間階層作為城邦或政體的執政者,官職的設置難道不再在於公平分配城邦的權力,一起追求城邦或政體的至善了?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從家庭→聚落→城邦,為了滿足生活所需,從家庭的結合至城邦,我們在城邦這個終點尋找到人類的自然本性。在文本中,亞里斯多德提到,人們即使不需要他人幫助,照樣需要追求公同生活。即使僅僅是為了生存自己,人類也需要與他人共享生活,於是結合成政治共同體。

 亞里斯多德雖然承認人的需求和利益是城邦產生的原因,把城邦解釋為人的政治存在共同體,但是對於人本性上的實際利益追求卻忽視,可說是將共享這個層次問題理想化,因為個體存在是先於政治的存在,沒有個體也無城邦。

 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最可行的政體,為「中庸」。以社會貧富為例,最富與最貧這兩個極端,往往無法順從理性,而此時的中產階級便是最好的評論標準。亞里斯多德認為,一個城邦由眾多元素組成,偏向任何一邊都不會是滿足最大的善。寡頭政體與平民政體,寡頭認為自己財富與他人不相等,本身就有本質的不平等,對於權力更是如此。平民認為自己本身未得到最大的利益共享,因此容易要求無條件的平等,皆改變了「中庸」政體對於各城邦階層的協和。共和政體是混合平民主義、寡頭主義和德行三元素的政體,因此亞里斯多德認為中庸的「共和政體」才是最適合的。也就是中庸為可行之最優政體的原因。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
1 政治動物,指出人必然會進行具有社會性的群居生活—人是城邦動物,而城邦產生的根源是家庭,從而推論若想追求政治共同體的至善的達成,必須從家庭出發去考慮
2 所謂天生,指的應是出於本性、出於自然—人不會做徒勞無益的事—亦即指仍具有基本的理性區分的能力。故人天生具有社會本能,必然要過城邦生活,因為人需要在城邦生活中發展這種理性的能力。
3 人,在亞里士多德的表述中,人與奴隸是不同的,所以這裡的人某種程度上指的是公民—具有自由意志、自由行動能力的人

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亞里士多德談最佳政體的時候,將人的天性納入考量,如同柏拉圖洞喻中的哲學家,人的天性之中便有嫉妒之惡,人善妒探尋到哲學真諦之人,因此較多數人的中間階層統治便是優於少數人的,同時也能更優的關注政治共同體的共同利益。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什麼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在文本當中,亞里斯多德認定什麼是天生呢?

雖然沒有直接闡明,但實際上可以從隻字片語中推敲出來,「城邦顯然是自然的產物,人是一種天生的政治動物」,再往前看一點「如果早期的共同體形式是自然的,那麼城邦也是自然的」,也就是說只要是自然的,也就被視為天生的。

此外,什麼是政治動物?

「公正是為政的準繩,因為實施公正可以確定是非曲直,而這就是一個政治共同體秩序的基礎」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公正是政治共同體的基礎。換句話說,政治具有秩序,有一定形式。舉例而言,在城邦中大家能夠自給自足,來自於什麼?有人要豢養牲畜、有人要建造房屋或有人要種植食物等等,這一切的一切未必是法律,但都需要有一套規律。而政治的動物,正是生活在此種規律底下的動物,或者是造就規律的動物。

那麼,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嗎?

在自然法則裡,人是由自己的母親所產出,在自然的情況下,必定先產生於家庭當中,而家庭則是最小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會有自己家庭的規則及生存方式。此外,家庭形成村落、村落形成城邦,是自然的嗎?是的,人們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分工合作形成了最後的城邦,使個人或家庭不需要什麼都會,能夠各取所需,在這當中有秩序、有法律進行規範,而人也服從於規範,當然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不過,亞里斯多德也提到,有人能夠脫離城邦,但他天生終究是一個政治動物,因為人在自然規律裡一出生,必定在政治共同體之中,必定優先於這個超人或鄙夫離開城邦。


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何謂最優的政體?對亞里斯多德來說,最優的政體能夠給予人民最優良的生活,而根據他倫理學所言,中庸的生活為最優良的生活。

而在城邦中分成了最富有的階層、中間階層、最貧窮的階層。其中,最富有的階層容易暴走,而最貧窮的階層難以聽從理性,所以中間階層自然而然是最適中的階層,不會過於驕縱、也不會喪失理性。

進一步而言,由中間階層執政是可行的嗎?

當然是可行的,因為中間階層是一個國家中最龐大的階層,能夠取得政權,並且中間階層能夠使政體處於穩定狀態。原因就在於,他能夠防止政體走向任何一個極端,處於中庸狀態,中間階層的利益,不會離最富有階層、最貧窮階層太遠,不會被其餘階層有太多的抵抗。更別說,人數眾多也無法被反抗,因此中間階層執政是可行的、穩定的。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一、人不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天生」是指我們現在從出生的那一刻就會擁有。
現在的社會發展已經有一定的程度,社會的運作方式也有一定的模式,人們一出生,就會被這個社會教導這個社會所認同的價值觀,教導如何與人相處、保持理性、如何分辨善與惡、公平與否及追求最大的利益,而且就算無人教導,久而久之也會直接被社會所影響。人類是經過長時間的演化與學習才會擁有現在的文明社會,所以我認為人是後天的政治動物,需要透過學習與摸索才能成為政治動物。

、因為中間階層是處於社會的過度帶,不好也不壞,屬於中庸。亞里斯多德說:我們不該只單純地尋找最優良政體,而是該找最適合最能被人民普遍性接受且能長久的政體。極富和極貧都是相當極端的,富人無法感受身為窮人的辛苦,所以如果由富人來執政可能會造成貧富差距急遽擴大或剝削的事情發生;而窮人不曾感受過富有是何等感受,得到權力後,可能會更加的貪婪。因此由中間階層來執政是最為適當的了,能體恤窮人,更能理解富人。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嗎?我認為是的,如亞里斯多德所說,人基於天性而結合繁衍後代,形成了家庭,家庭是共同體的最小單位,而從家庭延伸出了村落、部落,最後形成了城邦、或是國家。我們在共同體中,除了家庭滿足感情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結合成團體更有利於生存,對抗野獸、覓食、利用周遭的資源與環境,以及免受別的團體的侵害,而在每個共同體當中,都需要決策者與執行決策的人,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會有意見的衝突與摩擦,人越多聲音也就越多,權力越分散事務的決策就越容易延宕,因此權力的分配(或亞里斯多德所說官職的分配)在共同體中就十分重要。

亞里斯多德說人之所以不同於動物,在於我們的語言文字,能討論與界定什麼是善與不善,什麼是正義,因此我想人的政治之所以不同於動物的社群,一個差異是政治的目的在於實現正義。它的起源可能是這樣的,人與人發生衝突,會去爭辯誰是誰非,而分出了是非後,我們可能基於憤怒,或基於警惕想要讓做錯事的人付出代價,因此需要訂定法律,還需要判決者與執行者,另外還有一些大家共同認為是善的事物,也需要訂出法律與執行,政治共同體就扮演了這個角色,它可以站在較為中立客觀的地位去處理公共事務。但實現正義這個目的卻常被批評流於空談且太過不切實際,政治人物不管好事壞事都打著正義的口號,但是想想我們真的需要它嗎?或我們能不談及這個目的而去談政治嗎?

文中提及:君主制和貴族制我們已經做出了闡述,因為探討最優良的政體實際上與探討以這兩種名稱命名的政體是同一件事,二者都希求與天然條件相結合的德行。」可見亞里斯多德認為君主制或貴族制才是最優良的政體,但他也認為一旦最優良的政體走樣,就會變成最惡劣的政體,回顧我們的歷史,君主制中若出現一代明君,整個朝代就會興興向榮,但是一旦出現暴君,就會呈現另一個極端,所以為了分散風險,避免把賭注下在一個人身上,亞里斯多德才認為中間階層執政是可行之最優良政體。

亞里斯多德論述那些出身、相貌、地位、能力都最突出的人易於變成暴虐者,因為他們一切都太順利,不知謙虛為何物,也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而那些在上述條件上都十分不足的人則不了解如何去統治,他們時運不濟,缺乏良好的訓練,只能當被統治者;而中產階層的人較可能經歷過順境,也有逆境,他們也更能去理解雙方的想法,因此一群外在條件中等的人更能行中庸之治,不容易走向極端。但是在第四卷11章中,亞里斯多德也提及在那個時代,不管是貴族或平民占了上風,都會去排擠中等階級,造成可以達成中等階級治理的城邦很少。

這個想法是對的嗎?不管在有產者或平民中,如果人確實是不容易去理解其他階層的想法,那中等階級的治理應該較不容易走向極端,但我們不可能把權力只限制於中等階層手中,更何況在各個階層都有善於統治的人,因此能做的應該是使不同背景階層的人,有產者、中等階級、平民都更有機會參與政治事務,表達自己的意見,儘管在現實中,較可能表達而影響決策的人多是有權勢者,另外這篇文章也讓我想到美國目前的總統川普,他似乎代表了這篇文章的反例,他因為站在財富與地位的頂端,可能較難以體會其他階層的想法,因此上任後有過許多極端的言論與政策。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我認同亞里斯多德說人的天性會朝著善而前進,進而建立了城邦,而這其中包含了服從、統治、合作關係。但服從、合作背後的因素不一定是天生的,有可能是他經過理性思考,或是被言詞所說服等種種其他可能。而另外,亞里斯多德說,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脫離城邦的人,他要麼是超人,要麼是鄙夫。但他們脫離城邦,不合作、不服從,可能就是經過理性的思考,認為如此才是真正的善,這背後可能是有後天學習的因素。因此我不完全認同亞里斯多德所認為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這些合作、服從的因素並非僅單純的是因於天性。

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文本中可看出亞里斯多德將群眾分類為上層、中層及下層階級。其中他認為政治角逐的過程中,上層階級若佔了優勢,他們的桀傲不遜會對社會產生嚴重的危害,對其他階層的人民產生壓迫;如果是下層階級取得勝利,則他們原本的怨恨可能轉變成復仇的力量,進而向其他階層掠奪。由這兩種階層來統治,都會使社會走向毀滅。中產階級的不論是財富抑或是權力都屬於中間、理性的狀態,他們的思考方式是較為純粹的,亦較為可能產生良好的治理。亞里斯多德認為愈是中庸的政體,就是愈好的政體,而愈極端的政體,就是愈惡劣的政體,我同意這個說法。但是這又會產生一個疑惑,當中產階級取得權力之後,可以保證他們不會改變嗎?當中產階級掌權,這代表他們獲得了更多的權力與財富,這樣他們還能持續原本的中庸嗎?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亞里斯多德認為:城邦是為了滿足生活需求而自然產生的,政治也是人類的天性,即使是社會地位較低的窮人,也有耕牛當作其奴隸。因此,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政治是人類的社會本能。
每個國家、城邦中都會分階層,極富、極窮、中間階層,其中,極富階層的人民容易變得凶暴;極窮階層的人容易變成無賴,而中間階層都人民最容易聽從理性,不會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也不會專制。他們也會避免政體演變成任何一個極端。因此,中間階層執政是可行之最優政體。但是,中間階層執政以後,難道不會想爬上更高的地位,而捨棄了他們原本的中心思想嗎?既然由中間階層執政是最理想,那從古至今,不是由中間階層執政的國家或城邦,就注定失敗嗎?而中間階層,要如何脫穎而出,成為執政者呢?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那可從甚麼是政治看起。
首先政治有很多種解釋,例如國父孫中山先生曾提到:政治是管理人之事。這句話不盡然正確,但卻點出一個重點:政治和群體的議題有關。那再說到人的特性,人天生喜歡群聚在一起,不論是為了甚麼原因。從社會現象來看,我們在學校裡有這麼多的社團,是大家因為喜好或需要而組成一個社團;從經文古籍來看,許多經典皆提及人喜歡群聚在一起。以聖經為例,聖經中把人比喻為羊,而羊是一群一群的行動。
那人為甚麼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首先,以文本來看,人是為了共同的需要組成一個群體。在部落社會中,人會為安全的需要組成部落和族群,但是許多動物不也是成群結隊的嗎?這裡又可從文本看到一個人類專屬的特性:人具有善、惡、公平和不公平,這正是足以讓家庭和國家建立的要素。
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從文本中可得知,社會中有分好幾層階級:極度富有(或是極度有權勢)、中間階層和極度在社會上貧窮的人。若是讓第一種人掌管國家,除非是百年來難得一見的賢君,否則絕對的權力必使人腐化,這一點可從文本看出。那平民政體呢?聽起來平民政體比較優秀,但平民政體也易於極端化,如今日的台灣政體。上述這兩種人的因處於極端狀態,較易於有極端的決策。
若是中間階層執政,他們既不會覬覦富人的財富,也不易剝削窮人。他們生長的環境財富有餘,也有一定的權利,使這群人能更理性地做出重要的決策,而非訴諸情感。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亞里士多德在書中提到,人們是一種結合體,例如男人和女人的結合是因為種族的延續、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聯合以及主人和奴隸之間的共同體。而人們所形成的家庭便是為了滿足日常所需而「自然」形成的結合體,之後家庭不斷的繁衍子孫進而自然形成村落,通常家庭中都是由年長者治理,因而村落也是這樣子的,如最早的城邦是由國王所統治。在多個村落為了得到更美好的生活而結合成共同體,就會形成城邦,這一切的形成皆為自然而然。
  人是政治的動物,具有語言可以表達善惡、公與不公,人們天生就注入了社會本能。而城邦的形成是出自於自然,而且先於個人,原因在於整體必然優先於部分,當一個人被隔離時就無法自足。
  為什麼中產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因為高層及低層都不容易理性,前者凶暴,後者無賴。一個城邦應盡可能由平等或同等的人構成,這些人就稱為中產階級。在大城邦中少有黨爭,因為擁有的中產階級人數龐大,而小城邦容易分成兩派,一為富人一為窮人。平民政體比寡頭政體更加穩定持久是因為平民政體中的中產階層人數和地位都超過寡頭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甚麼中間階層執政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從被創造時,就是群居的動物,因為血緣而形成家族,因為地緣而有了社會、城邦等名詞的出現。而父系社會、母系社會或是貴族社會中,總會有一個人掌握權利,其他人則呈未被統治、管理的階層。在未經過教育下形成的此種社會制度,都能顯示出人類為天生的政治動物。

社會中分為三種階層,極富、中間和貧窮階層,若交由極富階層統治社會的話,他們因為自的財力和權利都比別人更雄厚,無法體驗一般人民的生活,因此可能成為極為殘暴或不近人情的一種政體,而交由貧窮階層統治,因為資源缺乏,因此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利益來形成公共政策,無法理性思考和顧及大眾的利益。中間階層屬於這兩者之間的中庸,不會因為有太多權勢而不食人間煙火,也不會因為自己本身的需求而去忽視公共的利益,在思考問題時,也能依循著較常規較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來解決,因此中間階層能成為統治之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人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自然而然的形成家庭村落城邦,是一種演化過程,城邦是最終自然的產物。亞里斯多德認為必須透過城邦生活人的本性才會實現,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人的目的,就是想要實現物質的富足身體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都需要靠城邦生活才可能實現。

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可行之最優政體?

中間階層為多數,且不會因為貴族或貧者政體過於極端,人民普世都能接受,能讓政體趨於穩定,城邦應盡可能的由平等或同等的人構成,而「中產階級」是最靠近平民的人,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財產,但並非最富有也非貧困無法自足,介於富人與窮人之間,他們不會像窮人想要他人的財富,也不會像富人想擁有更多心態不對;,他們最容易聽從理性,因此,最佳的政體應由中產階級掌權才是最優質的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一、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人也天生就被注入社會本能。亞里斯多德在書中說過:「脫離城邦的人,他要麼是一位超人,要麼是一個鄙夫。」由此可見城邦之於人類是常重要且很難脫離的,人與人可以繁衍後代使種族延續外,也可以組成家庭,數個家庭就成了一個群居的生活模式,若群居的生活擴大,也就成了城邦。由此可知人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群體中,群體生活也就是由人所組成的。群體生活慢慢演化成有規範的組織,然後再演化成具有統治行為的政治社會。人與生俱來統治他人或是被他人統治的能力,才能在群體生活演化至政治社會的過程中,沒有太大的衝擊或變化。而且人相較於其他的群居動物而言,更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因為人除了擁有語言能力之外,還有理性分辨善與惡以及公平與不公平的能力,擁有這些能力就能使在政策制定中,獲得更多的共識。
二、因為中間階層代表中庸。此階層的人因為不是很富有或是很貧窮所以較不會去覬覦他人,也不會被他人覬覦;不會去算計他人,也不會被他人算計。如果由富人統治他們是不是很有可能不會體恤到一般人民的生活,也有可能對於一般人民進行剝奪;而如果由窮人統治他們是不是很有可能會去覬覦他人的財產,進而無法再統治上發揮最大的功效。所以在亞里斯多德眼中中間階層的人所統治是最穩定的狀態,他們更能夠去觀察體恤一般人民,也不會擁有太偏激又不理性的想法或決策。如果是中間階層執政那麼應該是可行且最優的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性,自古以來就是本惡本貪,要在一個物質有限的世界裡生存,勢必得衍生出一套制度來規範約束彼此。也因此,我們天生需要政治,天生就是政治動物,以權力分配來制定出社會規範,來保障基本的生活安全。
那對大多數人而言,什麼是最優良的生活?「穩定」一詞就是他的最終解,人民有基本的生活安全,得以措其手足,也有一定的生活模式能因循。不因上流的自滿專橫或下流對權力財富的垂涎而造成社會分化,就著「穩定」這個最終解而去,影響權力分配,改變力量的對比,也就不難明白為什麼讓能聽從理性安排的中間階層執政能帶來最好的結果了。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個體與個體的結合,發展成為村落,最後產生城邦。探討其目的可以說是為滿足生活所需和追求美好生活,因而自然發展對「社會」的需求。因為追求善的事物為人之本性,而且人能夠善惡表達和語言分析,增強了社會交流作用和利益協調的能力,「群體」的展現也就更為重要,合作是為了追求社會的至善,這是政治共同體的基礎,也是討論現今社會中人群關係的基礎。


因為眾人生活與政治理的政體息息相關,根據文本可得知,對於大眾優良的生活為:若人的行為之出發為追求某種善(或利益),而生活在於無憂無慮的德性和追求中庸。在文本中將社會上的人分為極富、極窮和中間三種階層,透過三種階層的性格和行為表現,來顯示何種階層最能達到優良的生活。
極富階層和貧窮階層在社會上都被視為是極端的族群,極富階層擁有的財富和生活資源高於其他階層,在自身利益富裕的情況下,自然不願受制於人。而貧窮階層的人,生活資源低落,通常受人奴役,不知統治為何物。這兩種極端階層對於理想的政體的想像必定有差異極大,所以要思考如何盡可能達到平等、同等的目標,中間階層便為最適合的階層,接著思考中間階層給予什麼條件來達成此目標?
中間階層被視為是最安分守己的一群,從追求公共利益的角度來看,中間階層在城邦的角力競逐中能中和另兩個階層任一方的擴張,更是能降低城邦中產生紛爭的最好的辦法,以達到優良的生活和優良的政治共同體這兩項目標,更能理解執政首重政體的存續。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因有獨特的語言系統可溝通,及擁有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因此能透過政治管理城邦,共同追求某種善,雖然相較其他動物,人有能力可執行政治活動,但人性始終無法拋下自利,一心為全體人民付出,所以就算天生可為政治動物,但並無法真正的做好這個角色,社會上從不缺少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但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始終無法實現。而人終究是自私的,就連雅典公民也都自認任何決定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因此中產階級作為管理階層合情合理,一方面有足夠的知識背景可探討出更多解決辦法和政策,另一方面我認為奸巧的人才能成為設會中最富有的那層,而他們完全只考慮自身利益,忘了公義的存在,而中產階級已足夠負擔自己並且帶有一種天生的使命感,認為自己需照顧弱勢的人群,其中也是虛榮心在作祟,並非所有人都真的從良善的角度出發,還有中間階層想讓自己真正掌權才有能力保護自己,不想讓富有階層的人同時掌握金錢及政治權利,因此作為管理階層就能限制富人並且保護窮人。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我認為是的,首章就提到,城邦是一個共同體,而這個共同體就是為了追求善而產生的。從這個地方看的出來,人們會有政治性的追求相同的一件事情。而為了有相同的追求目標,社會當中就會出現有想法的人帶領大家,大部分的人也會依循著他的方法,照著他的決定行事,當一個人這樣做,越來越多人就會跟著這樣做,本性使然,然而這個群體就會在沒有任何人的指導之下,天生變成一個富有政治性的群體,出現位階高低的區別,有人發號施令,有人就會選擇服從,成為一個初階的政治群體社會。

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因為中間階層最為中庸,無論是富有階層或是貧窮階層,都能願意接受,對於兩方來說變化都不會太大。富有階層以及貧窮階層都過於極端,若是由任一方執政,都有可能更偏激,使得社會的差距越來越擴大,造成一方的動亂抗議,使得社會秩序的更加敗壞。再言,中間階層應該都是社會當中最多數的群體,成為最大利益的享受者,窮人跟富人在社會當中都是少數,而且彼此互相差異過大,無法確實的照顧到另一邊的極端,同樣會造成社會過大差距的動盪。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從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優勢,透過與他人交換,只要專注在自己所擅長的事上,便可以獲的最大效益,合理的追求追大效益以獲得更多的閒暇時間和生活必需品,使人成為群居動物。為了滿足生活需要、為了生活的美好結合成足以自足的的共同體時,城邦就產生了,也就是追求最大效益,追求至善。為何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因為人充份的了解分工合作所帶來的效益,有著共通追求至善的目標,便可以與他人合作於共同體中。人因具有表達喜怒哀樂,並且懂的利用語言表達利弊、公正、不公、善惡的能力,透過語言去思辨、討論、審議有關城邦事務以持續追求共同體的至善。

何為最優良的政體?
應然上最完美的政體與實然上最可行的政體,正因人、環境皆會變化,政體的流變也是必然。要防止政體顛覆,便需要倚靠外力使其鞏固。政體研究之目的在於依據城邦的不同條件,找到最可行的政體並且努力維持。雅里斯多德認為,以中間階層為主體的共和政體最為中庸,也就是不以平民或是貴族這樣的極端少數主導共合體,以避免階級對立。三個他提出來的階級中,最主要的差異來自於財富和社會地位,中間階級具備和一定財富和自由,適度或中庸是最優秀也最為理性的,在維持政體和城邦治理上也最可行最自然的。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亞里斯多德對於「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的解釋是,因為人類共同體的最終追求是「至善」,所以為了種族延續、群體自足,由家庭到村落到城邦,人類透過語言與感知善惡的智能決定共同體間的事務,是一連串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層堆疊而成的城邦共同體。
然人類政治互動模式為什麼必然要有統治者/階級、被統治者/階級的分野才可以說是政治行為,若是像蘇格拉底不斷在個體間進行關於明辨事理討論的互動行為,他也是追求「至善」,但我們並不會說蘇格拉底是統治者,與他討論的人是被統治者,此個體間的討論是否可被稱為是政治互動行為,抑或只可被稱為哲學互動行為?


中間階層執政最優,是因為他們處在光譜的中間端,他們與富人階層、窮人階層的距離不遠,他們知道太過富裕、太過貧窮會造成什麼後果,所以他們會盡力維持中間階層的樣子。唯更重要的是要讓中間階層最優還要是搭配具有平民主義的議事方式。所以一個龐大、有力、具有理性思維的中間階層,可以調和富人階層、窮人階層的鬥爭,助於社會穩定。

1022課堂回覆



一、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在雅里斯多德的《政治學》第一卷第一章、第二章,提出了因為人是群體生存的動物,脫離不了和他人共處的命運,其也認為人是善、追求共善的動物,人的善和共善是一種「自然而然」,先天、渾然而成的,所以自然而然地在這樣的模式下就會發展出「追求善的社會」;我想延伸出來的討論是——政治是「權力」(力量)的展現是無庸置疑的,那既然建立在這樣的基準,難道就沒有惡的政治嗎?如果說按照雅里斯多德提出的人是善和共善的,那麼該怎麼解釋種族屠殺或者是戰爭呢?
  而對於「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嗎?」,我認為如果按照雅里斯多德的概念,因為人無法離群索居,那麼凡是和他人建構關係、產生聯繫都會出現力量的展現,再加上,我們的一定不是以單一個體的樣態出生,那麼人就必然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了,那麼,此刻打算實踐「人非為政治動物」的人也必須離開群體、不和他人產生關係,那麼有誰還能證實人能成為非政治動物呢?

二、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雅里士多德認為中產階級的人數,因為相較於貴族的數量較多,因此社會能更穩定。若是以「追求社會穩定」對比現況來看,我認為這個說法合適的。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首先應該要先區分先天與後天之差別,由本文「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脫離城邦的人,他要麼是一位超人,要麼是一個鄙夫。」可知作者認為人「天生」是團體動物,從出生開始就進入團體生活,而團體生活逐漸形成一個社會組織。再從社會組織形成政治社會,可知政治是因為有人群社會所後天形成的,因此人天生是社會群體動物,政治則是依附著「人」而存在的。
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文中提出中產階級為「中庸」之代表,「幸福的生活在於無憂無慮的德性,而德性又在於中庸,那麼中庸的生活必然就是最優良的生活⸺人人都有可能達到的這種中庸。」,這些人甘於接受他人統治,不爭不取逆來順受,但當中庸之人握有權力之時,還能維持住他的中庸而不陷落於權力之虛榮嗎?
何又為最優之政體?「接近合乎中庸政體的政體必然愈好,而離之愈遠的政體必然愈惡劣。」這看似明確卻又模糊的定義說明了一件事,沒有所謂「最優之政體」,只有相對優之政體,像在一盤臭雞蛋中挑出比較不臭的雞蛋一樣。
對亞里斯多德來說,中庸就是那比較優之政體,但時至今日,大部分執政者還是落於上層階級,就算大部分人已落於中產階級,還是無法順利獲得政權,這又是為何選民願意投給上層階級呢?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一、亞里斯多德認為「自然」是帶有目的性的,是說明有潛能發展到完全的狀態,這也是他看待是本質的看法。人是生的政治動物,並不意味生而有之不用努力,指的是他認為人是有潛能且發展成為政治動物的,且人最好必須成為政治動物,否則無法探究為人的目的。與其他動物相比,人具備這樣的潛能是因為人的語言除了傳達訊息外,且能去辯論利與弊、公平與否等,且人具備善與惡,公正與否的感覺。另外,他也認為城邦是最適合人居住的地方,且更能使人更接近這樣的目標,在城邦中人們更可以運用辯論的能力,行使政治生活。他認為人應該積極投入政治生活當中,才不會愧於當人,鼓勵所有人都投入政治生活當中。

二、亞里斯多德認為國家最好是由家境小康的人來治理,中間階層的這群人能依靠農庄的生產,不用全心全力的為三餐勞動,且能空出時間參與公共生活。在雅典是輪流掌權的背景下,由於單純一人(王制)、多數人(民主共和)或少數人(寡頭、貴族)主治皆難以長治久安,他提出最可行且合適的政體為混合政體。而其建構從財富分布狀態開始,無關公民德性、智慧或能力,國民財富分布狀態與政治高度密切,攸關人民是否中庸。人皆可達致的中庸生活,必然是最優良的生活。再者,中庸的性情較節制也不太反動,且他認為在社會中,中間階層的人數最多,其力量也能制衡其他階層,並且龐大的地方,公民之間很少會有黨派之紛爭,所以他認為由中間階層掌權的政權會比較穩定。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透過亞里士多德一開始就探討的主題--城邦,來討論人是否為天生政治動物。人類擁有天生的群聚特質,多半以群體的方式生活著,並且難以分開著生存,例如文中提及的生育後代的目的是需由一男一女才得以達成,而此種欲繁衍後代的天性促使人群體生活。而通常人為了生存的這個共同目的與達成最大利益,為了實現能夠自己自足的能力與幸福這個至善,發展出了村落,接著是城邦,而這個過程則衍生出了天生的統治者與勞動者,並建立法律秩序來限制人出現惡劣像是野蠻人的行為。基於人的社會本能,故脫離城邦者不是神就是個禽獸。由此可知,城邦是自然的產物,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文中提及政體可以簡單的區分為兩種,平民與寡頭體制,其他政體皆為兩者的衍生。而平民與寡頭政體相較之下,為了避免極端的政體存在,雖然寡頭體制有其優良處,但是其衍生體不是極好就是極差,而採取較為寬鬆與溫和的平民政體,才是一個能夠長遠且顧及較多利益,符合諸多城邦能夠採行的政體。且人是以幸福這個至善為目的,而文中提及《倫理學》的推論,幸福的生活在於無憂無慮的德性,而德性又在於中庸,故適度的中庸是好的。而存在城邦中的三個階層,存在中間的階層較為理性不易犯下大錯,也能避免富人的高傲而形成黨爭,窮人的無賴而造成動亂。因此在這樣的優劣排行之下,中間階層執政為城邦最佳的狀態。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亞里斯多德認為,自然不造無用之物,自然賦予每一事物以一定的目的。自然賦予人類的目的是讓人們過有道德的優良生活。「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強調人無法脫離群體而活的群居天性。但人又比動物更是政治的物種,因為擁有語言能力能議論善惡是非,就城邦事物進行爭辯,從而轉化為行動,目的是追求城邦的至善。亞里斯多德的政治所包含的群居與語言之雙重意涵,除了展示城邦之本質和人之本性,還指出城邦公民當如何經營適宜的群居生活以追求個體與總體的自足。那就是在公民議論以外,需要權力的力量和適當的官職安排,才得以實現這項自足的目的。

亞里斯多德認為最適合於一般城邦且易於實行的政體是共和政體,其中又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共和政體最為穩定。因為中產階級既不像窮人那樣貪圖他人的財物,也不像富人那樣揮霍囂張引起窮人的覬覦;既不對別人搞陰謀,也不會自相殘害。擁有理性與安分守己的特質,他們是中庸的化身,易於免除黨爭,減少內訌。亞里斯多德亦認為,多數人統治優於少數人,但其統治不在於判斷的優越,而在於能讓民眾接受並視為當然以維持秩序,這就是統治的標準。中產階級為社會中的大多數人組合,由他們來作為治理者是一種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方式,因為每個人會認為自己擁有所謂的統治自己的權利,而非將規範自身的制度的制定交由一個自己一無所知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會對於統治階層較為信任。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這句話從過去到現在都有很多人說,卻很少想過為什麼、該用哪些曾片加以佐證、舉例,而文中亞里斯多德提出了以下的觀點說明,為何「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首先在第一章提出共同體的概念,因為人的一切行為都在追求「善」,所以由人類建立的共同體(例如城邦)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第二是本性,人類為了種族的延續,想要留下和自己相同的後代在世上,得以繼承,且權力得以背完整地保存。最後是語言,人是唯一具有語言的動物,不像其他動物一樣只有依靠聲音來表達,因為有了語言,人類才得以向他人表善惡與利弊的分別,也因此才形成一個完整的共同體。

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可行的原因即是,倘若這個社會存在的大多是中間階層的人民,那麼因為政權轉換或政策制定等等所受到侵害的人可能變得較少,而因為大部分是共同階層的人,能夠避免用太過激烈的手段進行改革、達到目的。而最優的原因是,中間階層的統治不像寡頭政體和平民政體很容易走向極端,若中間階層能夠維持中庸,即是在多數社會中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社會上的一切是透過人與人之間相互合作而共同產生的,人的自然特性便是透過群居生活才能達到在生活上的富足,而生活上的富足也是人類所追求的最大目標,就是因為單獨的個人並不足以自給自足,離群索居帶來的只有不便。而當人們聚集起來成為群體,政治的團體便隨之而生。人與人組成家庭、家庭組成聚落、聚落合為城邦,城邦提供了所謂的富足生活,這樣的演進皆為天性使然,因此在這樣的關係之下,人被稱為天生的政治動物。

亞理斯多德將國家分為三種群體:極窮、極富和中間階層。處在極富和極窮階層的人們,因為在各種條件之下都處在平衡線上的兩個極端,因此在做出決定時無法做出最理性的抉擇。當這兩個極端階層獲得了政治權力,並不會依據理性訂定出公平的政策,考量到的只會是自身階層的利益,而非全體的公益。相較之下,中間階層的人們,並不會如同窮人一般妒忌富人,亦不會像富人一樣滿肚猜忌,更不會因為過度的財富而不知民間疾苦或因為過度貧窮而產生動亂,反而是處於一種較為中庸平和的生活方式,也因此較容易做出理性的選擇。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在現代社會來看,沒有人可以獨活於社會之外,沒有人可以獨自生產一支能寫字的筆。這意味著人必須是一種群居動物,因為我們發現,只有群居,只有分工合作,才能使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崗位,每個人都做著不同的事,而要進步要方便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做了,因而群居可以說是人類進步的關鍵。而群居也意味著就有政治的誕生。但,群居也不是那麼的必要,如果我們放棄進步,放棄方便,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在荒島上,也不是未曾聽說,人也不一定要是政治動物,而是我們都不願意放棄點什麼,而甘願成為政治動物。

亞里斯多德認為政體由中間階層統治會是最完美的,理由是因為中間階層不是極端,不是沒錢也不是很有錢,正好處在中間可以體會兩者之間的需要,而又沒有兩者存有的弊害。只是放今今日世界,中產階級恰恰就是世界各先進國家的主要階層,也幾乎都是民主政體,這時我們就要提出一個疑問,政治的腐敗似乎在這些國家也常發生,甚至還更為嚴重,腐敗似乎是不分國家的?亞里斯多德說的中產階層具備的這些條件似乎不因為經濟的多寡而掌控,而主要問題還是出在政體。由中產階層執政,如果不考量繼承等等的未勞動先有錢,最相關也直接的好處便是,中產階級比較可以體會弱勢族群的痛苦,進而幫助他們,因為他們自己就是這麼過來的,也是因為如此,他們才懂那些也曾經是自己的人何處需要幫助。然而,政體的優劣並不取決於特定族群的統治階層,用階層來分辨人本身就不是一件值得相信的事,最主要的影響還是本身政體的設計,如果中間階層還是使用民主政體,那他與其他不是由中間階層統治的國家也會是差不多的。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1.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中提到因為人擁有了語言,所以我們會與他人溝通、談判,自然而然會產生出政治活動,也就是所謂的權力的分配,從而出現領導階層與被領導階層,如同鹿與象一般。在有了語言之後,才會出現規範、典章制度,在有了這些之後才會形成聚落最後形成階級,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產生。正如荷馬所說:「每個人給自己的妻兒立法」,社會從個人形成家庭最後出現聚落,都是人自行法展的。因此亞里斯多德認為「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2.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佳政體

  「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敗」、「狗急也會跳牆」,這兩句話分別可以指向上層階級與下層階級。上層階級因為掌握資源、權力,容易放縱欲望、荒廢對於人性道德的要求,進而迫害中下階層的人民,不為全體利益著想,最容易成為亞里斯多德說的墮落政體。而下層階級因為缺乏資源、難以翻身,可能會引起超限效應而失去對政治的信心,並容易走向極端,如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等等,這對社會的秩序與安定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及打擊,因此由下層階級來統治,不易維持社會的穩定。
  中產階級是整個社會中數量最多,並且是支撐經濟的主要族群。中產階級沒有龐大的財富,也沒有過大的權勢,但能夠過上小康或安穩的生活,中產階級沒有推翻政府的強烈動機,往往安於現狀而不會去爭權奪利,他們重視社會的價值與道德,因此由中產階級來依法而治,以法律來訂定遊戲準則,而讓具有代表性的中產階級決定,這樣產生的政體是最為穩定、且有美德的。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人無法脫離群體生活。」這句話已經耳熟能詳,我就不加以敘述人從個體生活轉變成群居生活的過程和原因,也就是此問題的其一因素。再者,又有二項觀點可以加以佐證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1. 語言—擁有語言而非像其他動物僅靠聲音表達情感,故人類可以表達出善惡、公正與否等諸如此類的看法,進而談論到政治及形成一個人所期望的理想城邦,與此同時,城邦政治就產生,這也是上述所說由個體轉為群體的政治生活因素之一。
2. 本性—人的本性即為至善。「自足便是目的和至善。」可見人的本性為自我滿足,而達成自足的狀態必須與他人一起生活。我認為人天生存在一種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也是一種人的慾望,若無同他一起生活,如何存有這種關係呢?而政治中有包含管理他人的學問,管理必存有一種上下階級的關係,雖然許多人說要消除階級化,但由一群或一個人制定出國家決策,而人民需服從的情況,又何嘗不像上位者對下位者傳達命令嗎?當然,此情況必須與他人相處才會產生。

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最優—位於中階階層的人們擅於被統治及統治,若由他們執政,他們會比極富和極貧階層的人更體恤其他階層的人民,具有足夠的理性來管理國家,總而言之,此階層比其他兩個階層更能觀察到整個國家的樣貌,不像其他兩個階層只看到其中一個端點而已。
可行—前提是中階層必須佔大多數,故他們不必為了政權而去殘害其他階層,可以用比其他階層更溫和的手段來達成他們想要的目的,但這也只是大部分之情形而已。

雖然這在大部分國家中可行,但在少部分國家,極富和極貧爭鬥嚴重,而中間階層也無力扭轉局勢,只能跟著選邊站,因而此類國家只存於兩個階層(極富與極貧),根本無讓中間階層執政的機會,國家也跟著情勢混亂。既然中間階層沒有機會執政,要維持國家的秩序就必須由其一階層擁有壓倒性的勝利,進而維持國家穩定性,但這種穩定也只是短暫的。如何保持中間階層為大多數和讓中間階層執政將為國家是否能長期發展之重要因素。

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1.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是的。就像亞里斯多德所提到的,所有的城邦都是種共同體,從這共同體當中去醞釀出屬於特有的崇高、權威,而人們就身在其中,不管男女老少,或是統治者、奴隸都是為了生活,為了延續下一代而自然而然的去形塑出人與人之間的橋樑,小至家庭,大至城邦。然後在這樣的群體生活當中互相競爭,甚至是合作,以求能夠達到每一個人心中的目標。

那麼,人之所以「天生」就被規範在這既有的共同體中,是因為人之獨特性,相較於群居動物,人有善惡之分,有語言能力,而這些能力與生俱來,也或許能夠靠後天的訓練培養。因此可以進行表達的動作,藉此對於在生活上所面臨之困難或問題進行表態,並判斷利與弊、是與非、對與錯、公正或不公正。

我想,人若不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也應是「後天」的政治動物。倘若人既不是「天生」也不是「後天」的政治動物的話,那就真的只是「動物」而已罷了。

2.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所謂「中間階層」是指介於好與壞之間,而我所指得好是指各方面處於優勢的人,像是相貌、自信、財富等;那相對的壞就是指處於劣勢的人,像是貧困、人格、膽怯等。也就是說處在這兩種階層的人過於極端,碰到事情可能無法「理性」應對,事情也處理得不夠「圓滿」。

擁有人人稱羨的最優政體的城幫算是少數,因此一位好的立法者、政治家就不應該只追求「最優越」的政體,還必須考慮到符合這個城邦「實際層面」的政體。然而,治理城邦並非小事,需要從基礎開始打起,而這也只是優良政體的形成最起碼該有的條件之一。政治家不應該花時間、精力去鑽研什麼是最優良的政體,而是要去找到「最實際」的政體。那麼在確立了政體之後,政治家必須要有一定的能力去抓出問題,並適時做修正,以保障人民之利益。

而各種政體各有其好壞,看拿哪個來做比較。因此什麼政體能夠獲得較多人民的支持,它就是最優良的,因為人民相信此種政體能帶給他們最優良、最幸福的生活。

所以,讓中間階層執政有「平衡」的效果,也有「穩定」政局的作用,這都是「實際層面」的考量。相較於其他兩種階層,讓城邦延續的可能性也高一點。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人是會思考的群居動物,回朔人類的原始社會組織就是部落,慢慢發展為城邦,乃至今日國家的概念,只要群聚在一起必有互動,這就是政治的開始。人類的本能是繁衍下一代,而資源發展量無法趕上人數的增加時(稀少性),就會出現分配的問題--公正是為政的準繩,因為實施公正可以確定是非曲直,而這就是一個政治共同體秩序的基礎。公正的處理各種資源分配便是政治之所在,所以人天生就是政治動物。
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是否為最優不是重點,更沒有一致性的標準答案,所以我們該探討的是其可行性。
  首先,中產階級一詞起源於西方文藝復興至商業復興,他們大多從事商業活動,在當時或現代對社會發展與穩定有很大的幫助,而一個國家所需要的便是穩定。在東方中華文化也有中庸一詞,編列為儒家經典四書之一,所謂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旨在說明中庸實為人生最高哲理。
  再者,居於中間階層才是做人處事之道,也是最適合執政的階層,他們在身心靈需求已達滿足,能以較理性的立場去處事,過分高人一等會較自私與兇殘,過分低人一等會更會貪求私慾並習慣受制於人。平等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一個高尚的思想,而中間階層的人就是兩個極端的平均值,也最符合平等的特質。
  符合理性與平等的雙重價值證明中間階層為最適合之執政者,其組合也就會是最佳政體。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

人為什麼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首先必須了解亞里士多德的"人"是什麼意思。亞里士多德的人指的是"自由的人",即自由作出選擇的人、不受強迫的人。所以真正的人,是依據理性作出行動的人。這種理性指的是,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懂得如何追求自己的最大幸福。但這種理性不是天生的,是經由累積而來的,在政治生活中才能累積起來的,例如如何與人溝通、要怎麼做才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幸福,這些都是要學習累積的。學習到最後,我們就能夠在每一個行為中都能用最合宜的方式,自由的處理任何事情,這即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人,是指有獨立意志的、理性的人。而理性與獨立意志只有在城邦中才可以保證、實現,所以這裡的人實際上指的就是城邦中的公民。所以城邦中的公民是政治的動物。 亞里士多德還說過 : 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反過來說,人不是野獸,也不是神靈,故做不到離群索居,就必然要與人發生往來與關係。人是政治的動物,也可以理解成人是群居的動物。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政治,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政治活動,而是在說人類是一種按其本性就應當在城邦中過著社會生活的動物。

那為什麼中間階層執政為可行之最優政體?城邦是由三種階層組合起來的,一部分是極富階層,一部分是極貧階層,還有介在兩者之間的中間階層。理論上,亞里士多德認為最理想的政體,是所有政治權力集中於一個至善的人。如果能取得兩個極端間的「中間」,在此制下適合大多數人最好的生活。依照中間原則,民主憲政的政體使龐大的中產階級具有主政的權力,是最可能基於公益適當的統治,勝過由巨富或巨貧來統治的政治。中產階級有助於秩序及穩定,可提供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亞里士多德主張由中產階層執政,中產階層能自食其力、自給自足,亦無奪權之野心,對貧富雙方均不會有嫉妒或仇視,這就是亞里士多德心目中建構良好的政體所必需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因為中間階級沒有那股極端的衝動而能擁有理性,其不是極富也不是極貧的人,他們沒有極端的動力,因此由中間階層治理的城邦就能避免掉許多的黨爭,而讓城邦中的衝突大為減少,為了使政體穩定,中產階級的人口數必須大於城邦中富人和窮人的總和,這樣才成確保城邦的政治是由道德為主導並且內化到整個城邦運作。